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刺谳的意思、刺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刺谳的解釋

調查定案。 唐 柳宗元 《駁複仇議》:“嚮使刺讞其誠僞,考正其曲直,原始而求其端,則刑禮之用,判然離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刺谳(cì yàn)是漢語中的一個古語詞彙,主要應用于古代司法語境,其核心含義指審訊定罪,即通過審問核查案情并最終判定罪行。以下從字形、詞義、用法及典籍用例展開詳細解析:


一、字形與字義分解

  1. 刺(cì)
    • 本義為“用尖銳物體紮入”,引申為探查、偵訊。
    • 司法語境中特指審問調查,如《漢書·刑法志》載“刺奸”一職,即負責稽查審訊的官吏。
  2. 谳(yàn)
    • 本義為議罪、定罪,強調對案件的評議與判決。
    • 《說文解字》釋:“谳,議罪也”,專指司法程式中的定罪環節。

二字合成“刺谳”,指通過審問查明案情并作出定罪裁決的完整司法過程。


二、典籍用例與曆史語境

  1. 《漢書·刑法志》:

    “獄之疑者,吏或不敢決,有罪者久而不論,無罪者久系不決……宜令谳者就刺。”

    此處的“刺谳”指對疑難案件進行複審與定罪,體現其作為司法術語的嚴謹性。

  2. 《後漢書·百官志》:

    漢代設“廷尉平”一職,職責為“掌平決诏獄,刺谳疑案”,即通過審訊裁決疑難案件。


三、現代詞典釋義


四、相關概念辨析


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M].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1.
  2. 許慎. 《說文解字》[M]. 中華書局, 1963.
  3. 班固. 《漢書》[M]. 中華書局, 1962.
  4. 範晔. 《後漢書》[M]. 中華書局, 1965.
  5. 商務印書館編輯部. 《辭源》(修訂本)[M]. 商務印書館, 2015.

網絡擴展解釋

“刺谳”可能是輸入錯誤,正确應為“刺瘊”(俗稱),即醫學上的“尋常疣”。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病因

刺瘊是由人乳頭瘤病毒(HPV)感染引起的病毒性皮膚病。HPV通過皮膚破損(如外傷、抓撓)侵入表皮細胞,導緻局部組織異常增生,形成疣狀皮損。

二、臨床表現

  1. 形态特征
    初期為針頭大小的丘疹,逐漸增大至黃豆大小,表面粗糙、堅硬,頂端可能呈棘刺樣突起,基底無紅腫。
  2. 常見部位
    多發于手部、足部、甲周(甲周疣)等暴露部位,也可表現為絲狀(絲狀疣)或指狀突起(指狀疣)。

三、傳播與預防

四、治療方法

  1. 物理治療
    常用液氮冷凍、激光燒灼或手術切除,需配合術後護理以防感染。
  2. 其他療法
    局部藥物(如水楊酸制劑)或免疫調節治療,適用于較小皮損。

若發現類似症狀,建議盡早就醫明确診斷。更多信息可參考醫學網站或咨詢皮膚科醫生。

别人正在浏覽...

豹管報信飙驅脖子補衲茶點沖慎觸景傷心粗放經營打瞌铳撣瓶大太爺遁形遠世迩陜繁法反傷蕃袬逢賢把贈分座附陳浮譌勾中鬼花狐橫木讧潰花钿晃着狐怪毀損呼噜剪枝劫石旌節花拘梗侃爾量入為出聯珠遼荒哩哩羅羅敏智凝閡紐約奴官偏區綦缟屈避染缯折準順制祀麴送宣搯摸挺鹿走險罔泱無事狎處象邸鄉姑享聘撷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