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mes of the tunes to which ci poems are composed] 填詞用的曲調名。如“菩薩蠻”、“西江月”
(1).刻有詩詞的牌。 況周頤 《蕙風詞話續編》卷一:“ 義州 李文石 ( 葆恂 )《舊學盦筆記》,記所見金石書畫,有 宋 製 賈文元 玉詞牌。”參見“ 詩牌 ”。
(2).指填詞用的曲調。最初的詞,都是配合音樂來歌唱,有的按詞制調,有的依調填詞,曲調的名稱即詞牌,一般根據詞的内容而定。後來主要是依調填詞,曲調和詞的内容就不一定有聯繫,而且大多數詞都已不再配樂歌唱,所以各個調名隻作為文字、音韻結構的定式。
詞牌是古典詩詞創作中使用的曲調名稱,決定詞的格式、聲律及情感基調。以下是詳細解析:
音樂與文學的雙重屬性
詞牌最初是伴曲而唱的曲調名,如《西江月》《蝶戀花》等,每個詞牌對應固定的旋律、節奏和結構。宋代後逐漸脫離音樂,成為文字格律的規範,如《沁園春》規定114字、上下阕等格式。
情感表達的容器
不同詞牌的平仄、韻腳承載特定情感。例如:
隋唐燕樂孕育雛形
隋唐宮廷融合西域胡樂與中原清樂,形成燕樂體系,教坊曲如《菩薩蠻》成為早期詞牌來源。中唐文人劉禹錫、白居易開始依曲填詞,提升民間曲調的文學性。
宋代文人定型格律
柳永整理《樂章集》系統化詞牌,周邦彥考訂音律,姜夔自創《暗香》等新調,使詞牌從音樂符號發展為嚴謹文學範式。
北宋前詞牌多與内容相關(如《漁歌子》寫漁夫生活),後逐漸分離。蘇轼等人在詞牌外加注标題(如《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使詞牌成為純格式标識。
詞牌融合音樂、文學與曆史,如《菩薩蠻》折射唐代中外文化交流,《賀新郎》展現宋代科舉制度下的文人生态。其演變史貫穿中國雅俗文化的互動與升華。
《詞牌》是指古代漢字詞曲中一種用于創作的詞牌名稱。在古代文化中,詞牌是指與特定的韻律格律相當的一首詞。
《詞牌》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分:詞(辶)和牌(片)。其中,詞的部首是辶,它表示走路;牌的部首是片,它表示平整的形狀。詞牌一共有12畫。
《詞牌》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全唐詩》中,是由唐代文人根據古代詩詞的韻律和格律的特點創造出來的。之後,詞牌逐漸在宋代達到巅峰,并成為了中國文學史上重要的詞體形式。
《詞牌》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詞牌」。
《詞牌》這個詞在古代的寫法與現在相比有所變化。古代寫法中的「詞」字的右部是由辵和石組成,而「牌」字的左邊則是由「片」加上一個額外的豎鈎。
他用《念奴嬌·赤壁懷古》這個巧妙的詞牌展示了他的才華。
組詞: 詞典、牌樓、牌面、作者、牌位 等。
近義詞:韻譜、詞章、韻律、格律 等。
反義詞:散文、小說、散曲 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