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名。 宋 制,大臣罷職,令管理道教宮觀,以示優禮,無職事,但借名食俸,謂之“祠祿”。 宋 陸遊 《秋晚歲登戲作》自注:“時方謀祠祿。”《宋史·職官志十》:“宋制,設祠祿之官,以佚老優賢,先時員數絶少, 熙寧 以後乃增置焉。” 元 王士熙 《送華山隱歸西湖故居》詩:“欲向君王乞祠祿,安排杖屨來相從。” 明 王鏊 《震澤長語·雜論》:“ 宋 有西北二邊歲币百萬,百官祠祿郊賜之類,今皆無之。”
祠祿是宋代設置的一種特殊官職制度,主要用于優待罷職或退休的官員,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定義
祠祿是宋代特有的官名,指讓被罷職或年老的大臣管理道教宮觀,雖無實際職務,但仍可借官名領取俸祿。這種制度既體現朝廷對官員的禮遇,也為其提供經濟保障。
曆史背景與功能
祠祿是宋代官僚體系中的緩沖機制,兼具政治安撫與經濟保障功能,反映了當時宗教與行政的特殊結合。
祠祿(cí lù)是指古代祭祀祖先時所供奉的財物。它代表着傳統文化中對祖先的尊重和敬意,也具有祈福和感恩的意義。
祠(cí)的拆分部首是示+礻,共有8畫;祿(lù)的拆分部首是礻+錄,共有13畫。
祠祿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宗族制度,人們會在祠堂裡供奉祖先的牌位和財物,以祈禱祖先的保佑和祝福。隨着時間的推移,祠祿逐漸成為了一個代表着家族尊嚴和家族榮耀的象征。
祠祿的繁體字寫法為「祠祿」。
古時候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差别,具體的寫法可能因文獻記載的年代和地區而異。但總體上,祠祿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的形狀與現代相似。
他準備了豐盛的祠祿,然後開始祭祖。
祠堂、祠神、祭祀。
祭品、供奉物。
忘恩負義、不孝。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