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祠部的意思、祠部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祠部的解釋

官名。 三國 魏 尚書有祠部曹,掌禮制,曆代因之。 北周 始改為禮部。 隋 唐 别置祠部曹,屬于禮部,掌祠祀、天文、漏刻、國忌、廟諱、蔔祝、醫藥等,及僧尼簿籍。 宋 元 疊有變革, 明 改為祠祭司。 唐 韓愈 《上鄭尚書相公啟》:“分司郎官職事,惟祠部為煩且重。”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祠部”是中國古代官制中的一個部門,主要職能與禮制、祭祀相關,其含義及演變可概括如下:


起源與職能

  1. 設立背景
    祠部最早可追溯至三國曹魏時期,尚書台下設“祠部曹”,主管禮制。
    至東晉時正式設祠部,由祠部尚書統領,專職祭祀事務。

  2. 核心職責
    隋唐時期,祠部隸屬禮部,職能擴展為:

    • 掌管國家祭祀、天文曆法(漏刻)、廟諱避諱等禮制事務;
    • 管理僧尼簿籍、醫藥、蔔祝等。
      唐代韓愈曾稱“祠部為煩且重”,可見其事務繁雜。

曆史演變


地位與影響

作為古代禮制體系的核心部門,祠部通過規範祭祀、宗教管理等事務,維護了皇權與倫理秩序。其職能演變也反映了不同朝代對禮制重視程度的變化。

擴展說明:
北齊時期,祠部尚書的管轄範圍更廣,涉及屯田、外交(主客曹)等,但後世逐漸回歸禮制專責。

如需更詳細曆史脈絡,可參考權威史料如《通典》《唐六典》等。

網絡擴展解釋二

祠部,這個詞是指在漢字中歸屬于“祀”字部首的字。 拆分部首和筆畫:祠部在《康熙字典》中屬于“礻”部,同時也是“示”字的部首。它的筆畫數是4。 來源:祠部作為一個字部,主要用于表示與宗祀、祭祀、祖先有關的事物。 繁體:《祠部》這個詞在繁體字中保持不變,仍然寫作「祠部」。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寫法有一定的演變。不同的書寫風格和曆代字形略有不同。 例句:這是祠部的一個例句:祠堂是祖先的家庭祭祀的場所。 組詞:與祠部相關的一些詞彙有:祠堂、祠廟、祠祀等。 近義詞:與祠部類似或有相似含義的詞彙有:廟部、堂部等。 反義詞:與祠部意義相反的詞彙可能是:非祠部。 希望以上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