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祠部的意思、祠部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祠部的解釋

官名。 三國 魏 尚書有祠部曹,掌禮制,曆代因之。 北周 始改為禮部。 隋 唐 别置祠部曹,屬于禮部,掌祠祀、天文、漏刻、國忌、廟諱、蔔祝、醫藥等,及僧尼簿籍。 宋 元 疊有變革, 明 改為祠祭司。 唐 韓愈 《上鄭尚書相公啟》:“分司郎官職事,惟祠部為煩且重。”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祠部是中國古代官署名,始設于魏晉南北朝時期,隸屬尚書省(隋唐後屬禮部),掌管國家祭祀、天文曆法、僧道管理及宗教事務。其職能隨朝代更疊有所調整,但核心職責始終圍繞禮制與宗教管理展開。

一、制度背景與沿革

  1. 起源與隸屬

    祠部最早見于曹魏,初為尚書省下屬機構。隋唐時期,尚書省六部制确立,祠部正式并入禮部,成為禮部四司之一(祠部、主客、膳部、禮部司)。唐代《唐六典》明确記載:“祠部郎中、員外郎掌祠祀、享祭、天文、漏刻、國忌、廟諱、蔔筮、醫藥、僧尼之事。”

  2. 職能演變

    • 唐代:主管全國祭祀禮儀、僧道度牒發放、寺觀名額審批及宗教禁令(如禁止私度僧尼)。
    • 宋代:增設“祠部司”,職能擴展至管理祠廟賜額、官員封贈祭祀等,并監管僧道簿籍與紫衣師號授予。
    • 元明清變革:元代改設“集賢院”管理宗教,明清時期部分職能歸入禮部儀制清吏司,僧道事務則轉由僧錄司、道錄司分管。

二、核心職能詳解

  1. 祭祀禮制

    統籌國家祀典,包括天地、宗廟、社稷等大典的儀式規範,制定祭祀等級與流程,如《宋史·職官志》載:“祠部掌天下祀典、道釋、祠廟、醫藥之政。”

  2. 宗教管理

    • 僧道管制:審核度牒(僧道身份憑證),控制出家人口數量,防止逃避賦稅。
    • 寺觀監管:審批新建寺觀名額,查處私建淫祠,如唐代規定“凡寺觀三綱及京都大德,皆取其道德高妙者充”。
  3. 天文曆法與禁忌

    掌管漏刻計時、國忌日(帝王忌辰)祭祀安排,頒布曆法及占卜吉兇事宜,如《通典》載:“凡國祭日,預太廟,則供牲牢及酒醴。”

三、曆史影響與文獻依據

祠部制度集中體現了古代“神道設教”的治理思想,通過規範宗教活動強化皇權與禮法秩序。其職能記載見于多部正史及典章文獻:

主要參考文獻來源:

  1. 中華書局點校本《唐六典》
  2. 《宋史》職官志部分(中華書局校勘本)
  3. 杜佑《通典》職官典(商務印書館影印本)
  4. 曆代會要類文獻(如《唐會要》《宋會要輯稿》)

網絡擴展解釋

“祠部”是中國古代官制中的一個部門,主要職能與禮制、祭祀相關,其含義及演變可概括如下:


起源與職能

  1. 設立背景
    祠部最早可追溯至三國曹魏時期,尚書台下設“祠部曹”,主管禮制。
    至東晉時正式設祠部,由祠部尚書統領,專職祭祀事務。

  2. 核心職責
    隋唐時期,祠部隸屬禮部,職能擴展為:

    • 掌管國家祭祀、天文曆法(漏刻)、廟諱避諱等禮制事務;
    • 管理僧尼簿籍、醫藥、蔔祝等。
      唐代韓愈曾稱“祠部為煩且重”,可見其事務繁雜。

曆史演變


地位與影響

作為古代禮制體系的核心部門,祠部通過規範祭祀、宗教管理等事務,維護了皇權與倫理秩序。其職能演變也反映了不同朝代對禮制重視程度的變化。

擴展說明:
北齊時期,祠部尚書的管轄範圍更廣,涉及屯田、外交(主客曹)等,但後世逐漸回歸禮制專責。

如需更詳細曆史脈絡,可參考權威史料如《通典》《唐六典》等。

别人正在浏覽...

廒間拜親抱恨終天把掌鼻根濱塞銐刀撺箱當仁不讓黨友誕恣低服丢空對诏凡臣飛毂粉金佛頭着糞寡約還恥浩然紅腐黃金實夥夫禍福無門健美叫闆噭音精信罽庭九姻集運俊弼刊山鲙盤枯澁冷清清棉力内僧捏怪排科拟聲詞袍襕袍帔骠信鋪拉愆阙窮瘁雀步襦袴謡三術識解擡秤泰華探幽索隱投棰頭七推食圖録突煙歇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