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部的意思、祠部的详细解释
祠部的解释
官名。 三国 魏 尚书有祠部曹,掌礼制,历代因之。 北周 始改为礼部。 隋 唐 别置祠部曹,属于礼部,掌祠祀、天文、漏刻、国忌、庙讳、卜祝、医药等,及僧尼簿籍。 宋 元 迭有变革, 明 改为祠祭司。 唐 韩愈 《上郑尚书相公启》:“分司郎官职事,惟祠部为烦且重。”
词语分解
- 祠的解释 祠 í 封建制度下供奉祖宗、鬼神或有功德的人的房屋:祠堂。祠庙。宗祠。 古代指春祭(品物少,多文词)。 笔画数:; 部首:礻; 笔顺编号:
- 部的解释 部 ù 全体中的一份:部分(“分”读轻声)。外部。腹部。局部。全部。部件。部位(位置)。 机关企业按业务范围分设的单位:*********。编辑部。部队(军队)。 具有统属关系:所部五十人。部下。部将。部属。部首
网络扩展解释
“祠部”是中国古代官制中的一个部门,主要职能与礼制、祭祀相关,其含义及演变可概括如下:
起源与职能
-
设立背景
祠部最早可追溯至三国曹魏时期,尚书台下设“祠部曹”,主管礼制。
至东晋时正式设祠部,由祠部尚书统领,专职祭祀事务。
-
核心职责
隋唐时期,祠部隶属礼部,职能扩展为:
- 掌管国家祭祀、天文历法(漏刻)、庙讳避讳等礼制事务;
- 管理僧尼簿籍、医药、卜祝等。
唐代韩愈曾称“祠部为烦且重”,可见其事务繁杂。
历史演变
- 北周:祠部改称礼部,职能并入。
- 宋元:职责多次调整,但基本延续礼制相关事务。
- 明代:废除祠部,改设“祠祭司”,隶属礼部。
地位与影响
作为古代礼制体系的核心部门,祠部通过规范祭祀、宗教管理等事务,维护了皇权与伦理秩序。其职能演变也反映了不同朝代对礼制重视程度的变化。
扩展说明:
北齐时期,祠部尚书的管辖范围更广,涉及屯田、外交(主客曹)等,但后世逐渐回归礼制专责。
如需更详细历史脉络,可参考权威史料如《通典》《唐六典》等。
网络扩展解释二
祠部,这个词是指在汉字中归属于“祀”字部首的字。
拆分部首和笔画:祠部在《康熙字典》中属于“礻”部,同时也是“示”字的部首。它的笔画数是4。
来源:祠部作为一个字部,主要用于表示与宗祀、祭祀、祖先有关的事物。
繁体:《祠部》这个词在繁体字中保持不变,仍然写作「祠部」。
古时候汉字写法:在古代,汉字写法有一定的演变。不同的书写风格和历代字形略有不同。
例句:这是祠部的一个例句:祠堂是祖先的家庭祭祀的场所。
组词:与祠部相关的一些词汇有:祠堂、祠庙、祠祀等。
近义词:与祠部类似或有相似含义的词汇有:庙部、堂部等。
反义词:与祠部意义相反的词汇可能是:非祠部。
希望以上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如果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