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名。 三国 魏 尚书有祠部曹,掌礼制,历代因之。 北周 始改为礼部。 隋 唐 别置祠部曹,属于礼部,掌祠祀、天文、漏刻、国忌、庙讳、卜祝、医药等,及僧尼簿籍。 宋 元 迭有变革, 明 改为祠祭司。 唐 韩愈 《上郑尚书相公启》:“分司郎官职事,惟祠部为烦且重。”
祠部是中国古代官署名,始设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隶属尚书省(隋唐后属礼部),掌管国家祭祀、天文历法、僧道管理及宗教事务。其职能随朝代更迭有所调整,但核心职责始终围绕礼制与宗教管理展开。
起源与隶属
祠部最早见于曹魏,初为尚书省下属机构。隋唐时期,尚书省六部制确立,祠部正式并入礼部,成为礼部四司之一(祠部、主客、膳部、礼部司)。唐代《唐六典》明确记载:“祠部郎中、员外郎掌祠祀、享祭、天文、漏刻、国忌、庙讳、卜筮、医药、僧尼之事。”
职能演变
祭祀礼制
统筹国家祀典,包括天地、宗庙、社稷等大典的仪式规范,制定祭祀等级与流程,如《宋史·职官志》载:“祠部掌天下祀典、道释、祠庙、医药之政。”
宗教管理
天文历法与禁忌
掌管漏刻计时、国忌日(帝王忌辰)祭祀安排,颁布历法及占卜吉凶事宜,如《通典》载:“凡国祭日,预太庙,则供牲牢及酒醴。”
祠部制度集中体现了古代“神道设教”的治理思想,通过规范宗教活动强化皇权与礼法秩序。其职能记载见于多部正史及典章文献:
主要参考文献来源:
- 中华书局点校本《唐六典》
- 《宋史》职官志部分(中华书局校勘本)
- 杜佑《通典》职官典(商务印书馆影印本)
- 历代会要类文献(如《唐会要》《宋会要辑稿》)
“祠部”是中国古代官制中的一个部门,主要职能与礼制、祭祀相关,其含义及演变可概括如下:
设立背景
祠部最早可追溯至三国曹魏时期,尚书台下设“祠部曹”,主管礼制。
至东晋时正式设祠部,由祠部尚书统领,专职祭祀事务。
核心职责
隋唐时期,祠部隶属礼部,职能扩展为:
作为古代礼制体系的核心部门,祠部通过规范祭祀、宗教管理等事务,维护了皇权与伦理秩序。其职能演变也反映了不同朝代对礼制重视程度的变化。
扩展说明:
北齐时期,祠部尚书的管辖范围更广,涉及屯田、外交(主客曹)等,但后世逐渐回归礼制专责。
如需更详细历史脉络,可参考权威史料如《通典》《唐六典》等。
半梦半醒报庙卑室边襕鞭鞘踣顿柴桑乘间投隙抽回出世粗放淡月砥厉独霸一方二化螟发谪吠犬分灯分服箇般海翁和朗后夔急带揭孽金马进退无据倦极倦色劳冗垒块凌腾理七氓萌淼漫描图暮纪牌记拍天峭直琪殿杞天之虑遒健蒛葐瑞人散儒扫锅刮竈生喇喇慎始时作疏闿它心头容退有后言往返物道遐标饷给相朴人先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