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出樽 ”。1.古代國君與貴賓宴飲,尊在兩楹間,坫在尊之南,獻酬皆自尊南出,故稱。《禮記·明堂位》:“山節、藻棁、復廟、重檐、刮楹、達鄉、反坫、出尊、崇坫、康圭、疏屏、天子之廟飾也。” 孔穎達 疏:“出尊者,尊在兩楹間,坫在尊南,故雲出尊。”《隋書·牛弘傳》:“丈八之室,神位有三,加以簠簋邊豆,牛羊之俎,四海九州美物鹹設,復須席上升歌,出樽反坫,揖讓升降,亦以隘矣。”
(2).指出尊之地。《穆天子傳》卷五:“ 許男 不敢辭,升坐於出尊,乃用宴樂。天子賜 許男 駿馬十六, 許男 降再拜空首,乃升平坐。及暮,天子遣 許男 歸。” 郭璞 注:“坐之於尊邊,使為酒魁,欲以盡歡酣也。”
“出尊”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主要涉及禮儀制度和空間方位,具體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禮儀方位
指古代國君與貴賓宴飲時,酒器(尊)的擺放位置及獻酬禮儀的方位。根據《禮記·明堂位》記載,尊通常放置在廳堂的兩柱之間,南側設坫(放置酒器的土台),主賓互相敬酒時,需從尊的南側進出,故稱“出尊”。這一細節體現了周代宴飲禮儀的規範性。
具體場所
在《穆天子傳》中,“出尊”被引申為宴飲時賓客所坐的位置。例如,周穆王宴請許男時,許男被安排“升坐於出尊”,即靠近尊器的席位,以示禮遇。郭璞注解此處“出尊”為“尊邊”,即酒器旁的主位,突顯賓客的尊貴地位。
現代引申
部分現代語境中(如、4例句),該詞被借用為“謙讓”或“展現尊嚴”的象征,但屬于非原意的文學化表達。需注意其本義與引申義的區分。
出尊:這個詞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其中,“出”字的部首是“刀”,筆畫為5畫;“尊”字的部首是“寸”,筆畫為4畫。
“出尊”一詞源于古文詩經,用來形容某人的品質或品行高尚、令人欽佩,通常指人出衆、卓越、尊貴。
《出尊》的繁體寫法與簡體寫法相同。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稍有不同。以《說文解字》為例,其中描述的“出”字寫法為“㪖”,而描述的“尊”字寫法為“侖”。
以下是《出尊》這個詞的例句:
- 他的行為舉止出尊,深受身邊人的敬重。
- 這位名人為人謙和而出尊,備受贊譽。
組詞:出衆、尊貴、出類拔萃、出人頭地。
近義詞:出色、傑出、卓越、高貴。
反義詞:平凡、低賤、卑微、普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