惷愚的意思、惷愚的詳細解釋
惷愚的解釋
愚笨。《戰國策·魏策一》:“ 魏王 曰:‘寡人惷愚,前計失之。’” 三國 魏 曹植 《謝妻改封表》:“光耀宣朗,非妾婦惷愚所當蒙被。” 唐 白居易 《論左降獨孤朗等狀》:“臣不揆惷愚,輒敢塵黷。” 明 宋濂 《白鹿生小傳》:“山氓誤坐法,當死,生憫其惷愚,謀諸鄉鄙活之。”
詞語分解
- 惷的解釋 惷 ǔ 同“蠢”。 筆畫數:; 部首:心; 筆順編號:
- 愚的解釋 愚 ú 傻,笨:愚人。愚笨。愚蠢。愚魯。愚氓(愚蠢的人)。愚昧(缺乏知識,文化落後)。愚頑。愚妄。愚不可及。大智若愚(有大智慧的人,不賣弄聰明,表面上好像很愚笨,亦作“大智如愚”)。 欺騙,耍:愚弄人
網絡擴展解釋
“惷愚”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惷愚”讀作ɡànɡ yú(注:部分文獻中“惷”可能為“蠢”的異體字,實際讀音需結合語境),意為愚笨、遲鈍。該詞多用于古代文獻中,形容人思想或行為上的愚拙。
二、文獻用例
- 《戰國策·魏策一》
魏王自稱:“寡人惷愚,前計失之”,表達自我謙稱的愚鈍。
- 曹植《謝妻改封表》
提及“非妾婦惷愚所當蒙被”,以自謙身份卑微、才智不足。
- 白居易《論左降獨孤朗等狀》
用“臣不揆惷愚”作為上奏時的謙辭,體現古代臣子對君主的恭敬态度。
三、相關辨析
- 字形差異:需注意“惷”與“戆”(zhuàng/gàng)、“鲰”(zōu)等字的區别。例如“戆愚”側重愚直剛硬,“鲰愚”則偏重鄙陋,而“惷愚”更強調單純的愚笨。
- 語境特點:該詞常見于自謙或描述他人愚鈍,多含貶義或委婉批評。
四、總結
“惷愚”是古代漢語中表愚笨的典型詞彙,其使用需結合具體語境,并注意與形近詞的區别。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多見于研究古典文獻時參考。
網絡擴展解釋二
《惷愚》這個詞是一個形容詞,意思是愚笨、遲鈍。下面是關于這個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的信息:
拆分部首和筆畫:《惷愚》的拆分部首是心、目,它總共包含10個筆畫。
來源:《惷愚》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其中,“惷”表示遲鈍、愚蠢的意思,“愚”表示愚笨、無知的意思。
繁體:《惷愚》在繁體字中的寫法保持不變。
古時候漢字寫法:《惷愚》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并沒有特定的變化,依然保持着現代的寫法。
例句:他的回答讓人感到有些惷愚。
組詞:惷愚心、愚昧無知、遲鈍愚笨等。
近義詞:遲鈍、愚笨、愚昧無知。
反義詞:聰明、機智、睿智。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問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