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惷愚的意思、惷愚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惷愚的解釋

愚笨。《戰國策·魏策一》:“ 魏王 曰:‘寡人惷愚,前計失之。’” 三國 魏 曹植 《謝妻改封表》:“光耀宣朗,非妾婦惷愚所當蒙被。” 唐 白居易 《論左降獨孤朗等狀》:“臣不揆惷愚,輒敢塵黷。” 明 宋濂 《白鹿生小傳》:“山氓誤坐法,當死,生憫其惷愚,謀諸鄉鄙活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惷愚(chǔn yú)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由“惷”和“愚”兩個語素構成,其核心含義指愚蠢、愚昧無知。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一、釋義

惷愚形容人智力低下、不明事理、缺乏判斷力的狀态,強調心智的蒙昧與行為的笨拙。


二、字形與結構分析

  1. 惷:
    • 字形從“心”(忄),從“春”(聲旁),本義與心理狀态相關。《康熙字典》引《集韻》:“惷,愚也。”說明其與心智愚拙直接關聯。
  2. 愚:
    • 字形從“心”,從“禺”(表聲),《說文解字注》指出“愚者,智之反也”,強調與智慧的對立性。

      複合詞“惷愚”屬同義複用結構,通過近義語素疊加增強表意效果。


三、古籍例證與用法

  1. 《墨子·非儒下》:

    “貪于飲食,惰于作務,陷于饑寒,危于凍餒,無以違之,是若人氣,鼸鼠藏,而羝羊視,贲彘起。君子笑之,怒曰:‘散人焉知良儒!’夫夏乞麥禾,五谷既收,大喪是隨,子姓皆從,得厭飲食。畢治數喪,足以至矣。因人之家翠,以為,恃人之野以為尊,富人有喪,乃大說喜曰:‘此衣食之端也!’惷愚甚矣。”

    此處批判儒者借喪事謀利的行為,以“惷愚”斥其愚昧卑劣。

  2. 《後漢書·列女傳》:

    “(班昭《女誡》):‘夫婦之道,參配陰陽……察今之君子,徒知妻婦之不可不禦,威儀之不可不整,故訓其男,檢以書傳,惷愚于教女,不亦蔽乎!’”

    批評世人忽視女子教育,以“惷愚”指代認知的蒙蔽。


四、權威辭書釋義

  1. 《漢語大詞典》:

    “惷愚:愚蠢。惷,同‘蠢’。”

  2. 《古代漢語詞典》:

    “惷愚:愚昧無知。例:《墨子·非儒》:‘惷愚甚矣。’”


參考文獻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參考文獻标注紙質權威版本;現代辭書可參考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等官網書目信息。)

網絡擴展解釋

“惷愚”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惷愚”讀作ɡànɡ yú(注:部分文獻中“惷”可能為“蠢”的異體字,實際讀音需結合語境),意為愚笨、遲鈍。該詞多用于古代文獻中,形容人思想或行為上的愚拙。


二、文獻用例

  1. 《戰國策·魏策一》
    魏王自稱:“寡人惷愚,前計失之”,表達自我謙稱的愚鈍。
  2. 曹植《謝妻改封表》
    提及“非妾婦惷愚所當蒙被”,以自謙身份卑微、才智不足。
  3. 白居易《論左降獨孤朗等狀》
    用“臣不揆惷愚”作為上奏時的謙辭,體現古代臣子對君主的恭敬态度。

三、相關辨析


四、總結

“惷愚”是古代漢語中表愚笨的典型詞彙,其使用需結合具體語境,并注意與形近詞的區别。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多見于研究古典文獻時參考。

别人正在浏覽...

撥亂濟時不譓楚妃歎垂簾春節待取彫虎蠹政法食分威拂郁感噎高不成,低不就高朋戈壁灘狗胾關糧古代鼓甲韓壽香寒溫浩氣長存鶴練黃土夾層玻璃嚼蔬郊澤戒難幾音集苑集枯極知句比字栉考妣庫婁浪子車籙籍蟒蛇配套成龍前功盡棄乾糧青琅玕秦貨衢盤讓揖冉季日薄溶洞乳峰山紋殊方異域書符水旗順勁殊品私教鎖窗寒挑包同井違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