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麤莽的意思、麤莽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麤莽的解釋

亦作“麄莽”。粗魯。《水浒傳》第四七回:“因為他面顔生得麄莽,以此人都叫他做‘鬼臉兒’。” 清 吳雷發 《說詩菅蒯》:“然不得以寂寞為潔,麄莽為厚,尖纖為新,詭僻為超。蓋得其近似,未有不背馳者。” 清 李調元 《界牌嶺》詩:“山房蓋木皮,居民訝魍魎。見人或不冠,自陳禮麤莽。”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麤莽”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字形、字義和用法三個層面解析。以下為基于權威詞典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麤莽”由“麤”與“莽”二字組成。“麤”為“粗”的異體字,《說文解字》釋其本義為“行超遠”,後引申為粗糙、粗疏之意(參考《漢語大詞典》);“莽”原指叢生的草,《廣雅》訓為“草也”,後衍生出粗率、魯莽之義(參考《辭源》)。二字連用,形容言行或性格粗魯、莽撞,如清代小說《醒世姻緣傳》中“麤莽漢”即指行事欠考究之人。

二、詞源與古籍用例

該詞最早見于唐宋文獻,如唐代筆記《酉陽雜俎》載“其性麤莽”,宋代朱熹《朱子語類》亦評某人“作事麤莽”。明清時期使用漸少,但仍保留于方言或書面語中。其語義強調“未加修飾”與“缺乏節制”的雙重特質,近義詞包括“粗魯”“莽撞”,反義詞則為“細緻”“謹慎”。

三、現代使用與辨析

當代漢語中,“麤莽”因字形複雜且罕用,多被“粗莽”替代。需注意其與“粗犷”的差異:後者偏重豪放不拘,含褒義;而“麤莽”則側重負面評價,如《現代漢語詞典》釋為“粗野冒失”。

網絡擴展解釋

“麤莽”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多個來源綜合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麤莽”讀作cū mǎng,意為粗魯、粗野。該詞有兩種異體寫法,即“麄莽”。其核心含義指言行舉止缺乏細緻或文雅,帶有莽撞、不修邊幅的意味。

二、字形與詞源

三、文學用例

  1. 《水浒傳》第四七回中,形容人物“面顔生得麤莽”,指其外貌粗犷、氣質粗野。
  2. 清代吳雷發《說詩菅蒯》提到“麤莽為厚”,批評将粗率誤認為淳厚的創作傾向。

四、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人的性格、行為或文風,含貶義。例如:“他雖心直口快,但言辭麤莽,常令人不悅。”


提示:若需進一步考證古籍中的具體用法,可參考《辭海》或《水浒傳》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拜恩擺棄邦聯逋怠抄送村伴姐釘封頂門眼蹲身凡俦梵門符架甘露漿稾薦勾股數衡嶽鶴琴化纖嘉草簡備節薄金鳳凰吉普車掬壤看人眉睫攬辔中原離弦走闆隆益緑舌缦裆袴明齍米珠薪桂籤首級衾簟青雲友親眼覰便屈信紉箴三候膻食食焄十九人書币順蔓摸瓜説不盡熟橡膠疏影四縣厮輿譚譚騰突莞然夏二子閑曹冷局閑強險狹邪靡屣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