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兔的意思、待兔的詳細解釋
待兔的解釋
比喻墨守成規而不知變通或妄想不勞而獲,坐享其成。典出《韓非子·五蠹》 宋 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 唐 歐陽詹 《送王式東遊序》:“予懷待兔之固,猶伺北闕寝書之報; 公範 見變豹之理,将東遊諸侯之國。” 宋 範仲淹 《臨川羨魚賦》:“亦猶射雉之子,即亡矢以胡為?待兔之人,非設罝而奚可?”
詞語分解
- 待的解釋 待 à 等,等候:待到。待旦。拭目以待。 以某種态度或行為加之于人或事物:對待。招待。待遇。待人接物。 将,要(古典戲曲小說和現代某些方言的用法):正待出門,有人來了。 待 ā 停留,逗留,遲延:你
- 兔的解釋 兔 ù 哺乳動物,耳長,尾短,上唇中間裂開,後肢較長,跑得快:兔子。兔脫(迅速地逃走)。兔毫筆。兔起鹘落(“鹘”,打獵用的猛禽。兔子才起來而鹘已經撲下去,喻動作敏捷。亦喻作書畫或寫文章下筆迅捷)。 古
網絡擴展解釋
“待兔”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寓言的成語,其含義和背景可通過以下方面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待兔”的字面意思是“等待兔子”,實際用來比喻不主動努力,隻依賴運氣或機遇來獲得成功,或形容墨守成規、不知變通的行為。其核心思想是批評消極等待、不思進取的态度。
2.典故出處
成語出自《韓非子·五蠹》中的寓言故事:
宋國一農夫見兔子撞樹而死,偶然得到兔子後,便放棄耕作,整日守在樹旁等待下一隻兔子。結果再無收獲,田地也荒廢了。
這一故事通過“守株待兔”的情節,諷刺了妄想不勞而獲、因循守舊之人。
3.寓意與引申
- 消極等待:強調成功需主動争取,而非依賴偶然機遇。
- 固守舊規:批評不懂變通、盲目沿用舊方法的思維。
- 脫離實際:指出忽視現實條件變化的荒謬性。
4.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守株待兔、坐享其成、刻舟求劍。
- 反義詞:隨機應變、未雨綢缪、積極主動。
5.現代應用
常用于教育或勸誡場景,提醒人們避免僥幸心理,如:
“市場競争激烈,若隻‘待兔’不創新,企業終将被淘汰。”
“待兔”不僅是一個成語,更蘊含深刻的文化警示,強調積極行動與靈活思維的重要性。如需了解更完整的典故背景,可參考《韓非子》原文或權威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待兔
詞義:待兔是一個古漢語詞彙,意為等待兔子。在現代漢語中,這個詞彙較少使用,更多地用于文學作品和古代的描述。
拆分部首和筆畫:待兔的拆分部首為⺈和兔,其中⺈是“力”的變體,稱為刀,表示刀刃;兔是“免”的變體,表示兔子。待兔的筆畫數為7畫,刀的筆畫數為2畫,兔的筆畫數為5畫。
來源:待兔一詞最早出現在《爾雅·釋動物》一書中。在古代中國,兔子被視為敏捷而機敏的動物,所以待兔一詞用來形容等待的人非常小心翼翼地等待着某些事情的發生。
繁體:待兔的繁體字為待兔,即在簡體字的基礎上去掉了任何繁複的筆畫。
古時候漢字寫法:根據古時候漢字的書寫習慣,待兔可以寫作”㕣兔“或者”㕣免“。這些寫法在現代并不常見。
例句:他猶如待兔般,靜靜地守候着。
組詞:待兔沒有常見的組詞,因為它更多地在古代語境中使用。
近義詞:等候、期待
反義詞:立即、馬上
這些是關于待兔的基本信息,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