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方。 唐 李德裕 《與纥扢斯可汗書》:“可汗生戴鬥之鄉,居寒露之野。” 宋 曾鞏 《亳州謝到任表》:“ 扶桑 戴鬥之區, 度索 尋橦之國,來於四海之外,曾無一歲之虛。” 宋 王應麟 《困學紀聞·雜識》:“ 趙安仁 字 樂道 ,作《戴鬥懷柔録》, 王晦叔 作《戴鬥奉使録》。戴鬥,謂北方。” 方長 《關于<戴鬥諸蕃記>》:“又因北鬥位于北方,因此‘戴鬥’又專指北方而言。”
“戴鬥”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含義,需結合具體用法區分:
1. 指代北方(古語用法) 源于北鬥星位于北方的天文現象,常見于古代文獻。例如:
2. 形容頭大身小(成語) 比喻能力超越身份,含誇張色彩。如查字典解釋:“戴”指佩戴,“鬥”為鬥笠,形容頭部比例異常,引申為才智與地位不匹配。例如現代句子:“他雖是小職員,卻戴鬥之才,解決了許多難題”(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使用注意:現代語境中,“北方”義項多用于文史研究,日常較少使用;而“頭大身小”的比喻義更貼近成語用法,但需注意避免望文生義。
戴鬥是一個漢字詞語,它最常用的意思是指戴着鬥笠的樣子。
戴這個字的部首是人字旁,它的筆畫數是9。
鬥這個字的部首也是人字旁,它的筆畫數是4。
戴鬥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形象地描繪了一個人戴着鬥笠的樣子。
在繁體字中,戴鬥保持着相同的形狀和意思。
根據古代漢字常用字典的記載,戴鬥在古代的漢字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隻是書寫時的筆畫形式稍有不同。
1. 他戴鬥匆匆走過了街頭。
2. 在寒冬裡,大家都戴鬥遮風擋雪。
常見的與戴鬥相關的組詞有:戴帽子、戴眼鏡、戴帽、戴着耳機等。
戴鬥的近義詞包括:戴笠、戴帽子。
戴鬥的反義詞沒能找到一個在意義上完全相反的詞彙。但是,可以用類似于“不戴鬥”、“光頭”來表達戴鬥的反義意思。
希望這些信息對您有所幫助!【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