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待得的意思、待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待得的解釋

等到。 宋 孫光憲 《生查子》詞:“待得沒人時,偎倚論私語。” 宋 範成大 《元日馬上二絕》之二:“待得江風欺老病,何如閒健一蓑歸。” 宋 辛棄疾 《江神子·和陳仁和韻》詞:“待得來時春盡也,梅著子,筍成竿。”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待得”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dài dé,其核心含義為“等到”,常用于表示經過一段時間的等待後達到某種狀态或結果。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基本釋義


二、用法與語境

  1. 時間關聯
    多用于引出後續事件發生的條件或時間節點。
    例句:

    • 宋·辛棄疾《江神子》:“待得來時春盡也,梅著子,筍成竿。”
    • 現代句:“待得江風欺老病,何如閒健一蓑歸。”(引自)
  2. 隱含情感
    常帶有對結果的期待或對等待過程的無奈。
    例句:

    • “待得沒人時,偎倚論私語。”(宋·孫光憲)
    • “我并不讨厭等待,因為等待得越久,見到他時就越開心。”(引用毛利蘭台詞)

三、延伸解析


四、近義詞與反義詞


如需更多例句或具體用法分析,可參考滬江詞典或查字典的詳細釋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待得這個詞在漢語中有着多重意思,常用的含義是“等待”、“等候”。它由“彳”和“止”兩個部首組成。 這個詞可以分解為4個筆畫,其中“彳”部有2個筆畫,表示“行走”的意思,而“止”部有2個筆畫,表示“停止”的意思。待得在書寫過程中通常以橫畫先于豎畫。 待得這個詞來源于古漢字,早在兩千多年前的oracle骨骼文字中就有出現。它是通過概括年代演變而來的。 在繁體字中,待得的寫法和簡體字一樣,即使用“彳”和“止”這兩個部首。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正楷書寫體系在中國曆史上是比較晚出現的,古代的漢字書寫方式比較靈活。對于待得這個詞,在古代可以采用多種寫法,不過現代使用的是統一的簡化字。 一些例句中可以使用待得作為動詞,如“我在車站等待得了好久。”,表示等待的行為。還可以作為形容詞,如“她靜靜地坐在那裡,等待得神情安詳。”,表示等待的狀态。 有些常見的組詞包括等待、等候、期待等。這些詞都與待得有着相似的意思,用法上略有差異。 待得的近義詞包括等、守、守候等,它們在特定的語境下可互換使用。 至于反義詞,與待得相對的詞有放棄、放任、忽視等,它們與待得的意義形成對比,表示不再等待或者忽視等待的行為。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