炊甑的意思、炊甑的詳細解釋
炊甑的解釋
陶制蒸器。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印度總述》:“什物之具,隨時無闕。雖釜鑊斯用,而炊甑莫知。” 唐 白居易 《食筍》詩:“置之炊甑中,與飯同時熟。”
詞語分解
- 炊的解釋 炊 ī 燒火做飯:炊事。炊煙。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筆畫數:; 部首:火; 筆順編號:
- 甑的解釋 甑 è 古代蒸飯的一種瓦器。底部有許多透蒸氣的孔格,置于鬲上蒸煮,如同現代的蒸鍋:甑塵釜魚。 〔甑子〕現在蒸飯用的木制桶狀物,有屜而無底。 蒸餾或使物體分解用的器皿:曲頸甑。 筆畫數:; 部首:瓦;
網絡擴展解釋
“炊甑”是古代中國的一種傳統蒸煮器具,其名稱由“炊”和“甑”兩部分組成。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結構與功能
- 結構:炊甑分為上下兩層,下層為“炊”(用于燒火加熱的容器),上層為“甑”(放置食物的蒸屜)。甑底部有小孔,蒸汽可通過孔洞上升,蒸熟上層的食物。
- 材質:早期多為陶制(參考唐代玄奘《大唐西域記》記載),後期也有木制或瓦制(如《茶經》中提到的茶具甑)。
2.用途與文化意義
- 烹饪:主要用于蒸制米飯、糕點等食物,如白居易《食筍》詩雲:“置之炊甑中,與飯同時熟”。
- 曆史價值:體現了古代中國利用蒸汽烹饪的智慧,是研究古代飲食文化的重要實物參考。
3.文獻記載
- 唐代文獻中多次出現,如《大唐西域記》提到“雖釜鑊斯用,而炊甑莫知”,說明其在中印文化交流中的存在。
- 宋代《茶經》記載甑用于制茶,但形制與炊甑略有不同,需注意區分語境。
4.讀音與演變
- 拼音:chuī zèng(“炊”指燒火,“甑”為蒸器)。
- 現代關聯:類似今天的蒸鍋,但古代炊甑更注重火候與蒸汽循環的自然設計。
如需進一步了解不同時期甑的形制變化,可參考《茶經》或唐代詩歌中的具體描述。
網絡擴展解釋二
《炊甑》的意思
《炊甑》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用來烹饪食物的一種器具。炊甑通常指的是炊事用的鍋爐,用來蒸煮飯菜等食物。
拆分部首和筆畫
炊甑的部首是火,它的左邊部分是火字旁;右邊的部分是曾字框。炊甑一共有12個筆畫。
來源及繁體
炊甑這個詞的來源很早,可以追溯到古代。它是漢字演變發展的産物。在繁體字中,炊甑的寫法為「炊甑」,與簡體字一樣。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在有所不同。炊甑這個詞在古時的漢字寫法是「炊甑」。
例句
1. 媽媽正在炊甑裡蒸飯,香氣撲鼻。
2. 祖輩們使用木制的炊甑來煮飯。
組詞
炊甑的組詞有:炊甑具、炊甑坊、炊甑廠等。
近義詞
與炊甑意思相近的詞語有:鍋爐、飯鍋、蒸鍋等。
反義詞
與炊甑意思相反的詞語沒有明确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