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吹毛求疵 ”。 清 顾炎武 《记与孝感熊先生语》:“一入此局,即为后世之人吹毛索垢。”
“吹毛索垢”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为详细解释:
拼音:chuī máo suǒ gòu
结构:联合式成语
感情色彩:贬义
比喻故意挑剔他人的缺点或小过失,刻意寻找差错。其含义与“吹毛求疵”完全相同。
源自清代顾炎武《记与孝感熊先生语》:“一入此局,即为后世之人吹毛索垢。”
吹毛求疵、寻瑕索瘢、鸡蛋里挑骨头
“一心只想参了他的功名,却寻不出他的短处来,便要吹毛索垢,也无处可求。”(《二刻拍案惊奇》例)
提示:该成语含贬义,使用时需注意场合,避免用于正式或中性评价场景。
《吹毛索垢》是一个成语,意为非常仔细地清除污垢或杂物。它形象地描绘了一种对细微之处都非常讲究的态度。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们对待工作、生活中细节的关注程度。
《吹毛索垢》这个成语,可以拆分成三个部分:吹(口)毛(毛)索(纟)垢(土)。其中,吹的部首是口,毛的部首是毛,索的部首是纟,垢的部首是土。整个成语一共有17个笔画。
《吹毛索垢》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战国策·齐策四》中,原文是“君子吹毛索垢”,用来形容君子做事认真细致。这个成语后来在《后汉书·蔡邕传》中被引用,并逐渐流传开来。在繁体字中,吹毛索垢被写作「吹毛求疵」。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吹毛索垢的吹字曾被写作「炊」,毛字曾被写作「冒」,索字曾被写作「犱」,而垢字则与现代写法相同。这显示了汉字在演变过程中的书写变化。
1. 他是一个吹毛索垢的人,无论做什么工作都做得非常细致。
2. 这个老板对产品质量要求很高,总是吹毛索垢。
3. 妈妈是个吹毛索垢的人,家里总是干干净净的。
吹毛求疵、索隐私、垢面刑期
一丝不苟、苛求细节、过分挑剔
粗枝大叶、敷衍了事、马虎从事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