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帝王封官的诏令。 宋 司马光 《送王待制知陕府》诗:“ 明光 新出綍, 陕 陌重分符。” 宋 陆游 《贺张都督启》:“某获预执鞭,欣闻出綍。” 辽 孟初 《孟有孚墓志铭》:“悬车致政,高蹈於前规;出綍申恩,载定于遗烈。”参见“ 出纶 ”。
"出綍"一词源于古代汉语,是"纶綍"的别称形式,特指帝王诏书的发布。《汉语大词典》收录该词时解释为:"綍即大索,喻指帝王诏令的郑重威严,'出綍'即颁布诏书"。其词源可追溯至《礼记·缁衣》"王言如纶,其出如綍",郑玄注曰:"纶谓今有秩啬夫所佩也,綍引棺索也",以佩印丝带与引棺大索为喻,突显诏书从酝酿到颁布的庄重过程。
在具体运用中,"出綍"常见于古代公文体系,如《全唐文》记载唐玄宗时期"出綍而六宫整肃",形容诏书对后宫的规范作用。宋代杨万里《诚斋集》亦有"丹墀出綍动星辰"的诗句,描绘颁布诏书时的隆重场景。该词现代多用于历史文献研究领域,指代古代诏令文书的发布制度。
“出綍”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出綍(拼音:chū fú)指帝王封官的诏令,常见于古代文献中。该词由“出”(发布)和“綍”(原指绳索,引申为诏令的载体)组合而成,象征帝王权威的正式文书。
词源与构成
文学引用
部分资料(如)提到“出綍”形容“出众的才华”,可能与历史人物綍的典故相关,但此解释未见于主流文献。建议以“帝王诏令”为通用释义,其他说法需结合具体语境考据。
如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古代汉语词典》或《司马光文集》等权威文献。
百执宝刀未老苞瓜抱魄蹦高彪蒙标秀舂粮绰有余暇翠笕大姜单弊刀锯之余大洋洲电击涷馁饿乡讽胁芬馨佛迹讣闻附枕该摄改俗宫妾冠絻归思鬼享桂薪玉粒过諐过水面恒代遗风禾头生耳鸿飞皇祜家内椒香掎角之势金马奖俊杰廉悍巨细无遗老童马嚼铁马祖列岛迁舟雀鼠之争缮写山樱生花妙语耍两面派束带结发四通铁索桥痛悔桐乡吐车茵文火咸黜小百货小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