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帝王封官的诏令。 宋 司马光 《送王待制知陕府》诗:“ 明光 新出綍, 陕 陌重分符。” 宋 陆游 《贺张都督启》:“某获预执鞭,欣闻出綍。” 辽 孟初 《孟有孚墓志铭》:“悬车致政,高蹈於前规;出綍申恩,载定于遗烈。”参见“ 出纶 ”。
“出綍”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出綍(拼音:chū fú)指帝王封官的诏令,常见于古代文献中。该词由“出”(发布)和“綍”(原指绳索,引申为诏令的载体)组合而成,象征帝王权威的正式文书。
词源与构成
文学引用
部分资料(如)提到“出綍”形容“出众的才华”,可能与历史人物綍的典故相关,但此解释未见于主流文献。建议以“帝王诏令”为通用释义,其他说法需结合具体语境考据。
如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古代汉语词典》或《司马光文集》等权威文献。
《出綍》是一个汉字词语,常用于古代文献中,意为“细丝的端头”或“丝线的末端”。根据字形和发音,可以将其拆分为“出”和“綍”两部分,其中,“出”是左边的部首,表示“从某个地方来”、“离开”等意思;“綍”则是右边的部分,是一个由“絲”(丝)和“口”组成的复合部首,表示与丝线相关的含义。
根据汉字书写规则,根据字形和笔画的组成,出線的总笔画数为11画。其中,左侧的“出”部分包含4画,右侧的“線”部分则包含了7画。
《出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该词在《说文解字》等古代文字学著作中有相关记载。繁体字为「出綍」,在中国台湾和香港等地仍然广泛使用繁体字书写。
古代汉字在字形上存在一些变化,所以古时候写出綍的方式可能与现代稍有不同。然而,由于该词在古代文献中的使用量较少,关于古代汉字写法的详细记录较为有限。因此,具体的古代汉字写法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考证。
1. 在整理古文献时,出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细节。
2. 他小心地把线头切断,将綍收好。
组词:出世、出口、细丝、线头
近义词:線頭、丝头、线端
反义词:入絲、線末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