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貢的意思、拔貢的詳細解釋
拔貢的解釋
科舉制度中選拔貢入國子監的生員的一種。 清 制,初定六年一次, 乾隆 七年改為每十二年(即逢酉歲)一次,由各省學政選拔文行兼優的生員,貢入京師,稱為拔貢生,簡稱拔貢。同時,經朝考合格,入選者一等任七品京官,二等任知縣,三等任教職;更下者罷歸,謂之廢貢。參閱 清 福格 《聽雨叢談》卷五、《清史稿·選舉志一》。
詞語分解
- 拔的解釋 拔 á 抽,拉出,連根拽出:拔腿。拔草。拔牙。拔苗助長。 奪取軍事上的據點:連拔數城。 吸出:拔毒。拔火罐兒。 選取,提升:提拔。拔擢。 超出,高出:海拔。挺拔。拔地(山、樹、建築物等高聳在地面上)。
- 貢的解釋 貢 (貢) ò 獻東西給上級,古代臣下或屬國把物品進獻給帝王:進貢。納貢。貢獻。貢品。貢賦。 封建時代給朝廷薦舉人才:貢生(指經科舉考試升入京師國子監讀書的人)。貢舉。 姓。 筆畫數:; 部首:貝;
網絡擴展解釋
“拔貢”是清代科舉制度中的一種特殊選拔機制,具體含義和特點如下:
-
定義與性質
拔貢是清朝由地方官學(府、州、縣學)選拔優秀生員(秀才)貢入國子監深造的途徑,屬于“五貢”之一。其核心在于“拔尖選拔”,每十二年(逢酉年)舉行一次,因此選拔周期長、競争激烈。
-
曆史演變
- 清初定為每六年選拔一次,乾隆七年(1742年)調整為十二年一次。
- 選拔對象最初僅限于廪生(領取津貼的秀才),康熙十年後擴展至所有生員。
-
選拔與任用流程
各省學政通過考試選拔文行兼優者,稱為“拔貢生”。經禮部複核後,需赴京參加朝考:
- 一等:授七品京官(如翰林院、六部主事);
- 二等:外放知縣;
- 三等:擔任地方教職(如教谕、訓導);
- 不合格者:罷歸原籍,稱“廢貢”。
-
與其他貢生的區别
相較于歲貢(按資曆選送)、恩貢(皇帝特賜名額)等,拔貢因選拔标準嚴格(需通過多輪考試)且名額稀少(每府、州、縣僅1-2人),被視為“貢生之首”,社會地位較高。
-
常見誤區
需注意“拔貢”的正确寫法,部分文獻誤作“撥貢”,實為“拔”字,強調“選拔”之意。
補充說明:現代語境中,“拔貢”偶被借喻為“選拔人才”,但其核心仍指向清代特有的科舉制度。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術語(如五貢、朝考),可參考《清史稿·選舉志》等史料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拔貢(bá gòng)是一個漢字詞語,含有兩個字。現在讓我來幫您拆分一下它們的部首和筆畫。
拔:這個字的部首是手部,表現的是動作意義。它一共有5畫。
貢:這個字的部首是貝部,表示貢獻的意思。它一共有8畫。
這個詞的來源:拔貢指的是選拔貢品或貢獻物品的動作。在曆史上,拔貢是指選取人才或物品向朝廷獻上,表示臣民對君主的忠誠和敬意。
繁體字形式:拔貢
古時候的寫法:《說文解字》中将拔寫為“揹”,表示仰舉或挑舉物品的動作,後來形體漸變,寫成了現在的拔。
例句:他通過自己的努力成功拔貢,成為朝廷的高級官員。
組詞:拔高、拔尖、拔罐、拔地而起
近義詞:提供、奉獻、獻上
反義詞:索取、占有、侵占。
希望這些信息對您有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告訴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