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 承明殿 旁屋,侍臣值宿所居,稱 承明廬 。又 三國 魏文帝 以 建始殿 朝群臣,門曰 承明 ,其朝臣止息之所亦稱 承明廬 。《漢書·嚴助傳》:“君厭 承明 之廬,勞侍從之事,懷故土,出為郡吏。” 顔師古 注引 張晏 曰:“ 承明廬 在 石梁閣 外,直宿所止曰盧。”《文選·應璩〈百一詩〉》:“問我何功德?三入 承明廬 。” 張銑 注:“ 承明 ,謁天子待制處也。”後以入 承明廬 為入朝或在朝為官的典故。 唐 李颀 《送綦毋三谒房給事》詩:“徒言青瑣闥,不愛 承明廬 。” 清 唐孫華 《題顧退山太史扁舟圖》詩:“暫辭 承明廬 ,歸侍 扶風 帳。”
“承明廬”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中的特定場所,其含義和演變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詞用例或曆史細節,可參考《漢書》《文選》及唐代詩集等文獻來源。
《承明廬》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承載明智與智慧的住所。它寓意着一個地方或者一個心靈空間,可以容納和傳承着智慧、明智和思考。
《承明廬》這個詞由三個漢字組成。以下是它們的部首和筆畫:
《承明廬》最早出自于明代徐渭的《龍虎山廟碑記》。在現代漢語中,可以使用簡化字“廬”來代替繁體字“廬”。
在古時候,一些漢字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根據《說文解字》的記載,漢字“廬”的寫法古時候為“彡主旦”,字形相對複雜。
1. 他的房子就像一個承明廬,充滿了智慧和文化。
2. 在這個承明廬裡,我找到了内心的平靜和智慧。
組詞:承載、明智、住所
近義詞:聰明之地、智慧之所、明智之園
反義詞:愚昧屋、無知之所、迷之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