饬行的意思、饬行的詳細解釋
饬行的解釋
使行為謹嚴合禮。《漢書·鮑宣傳》:“自 成帝 至 王莽 時,清名之士, 琅邪 又有 紀逡 王思 , 齊 則 薛方 子容 ……皆以明經飭行顯名於世。” 顔師古 注:“飭,謹也,讀與敕同。” 宋 陳亮 《問答上》:“比閭族黨之賢,脩身飭行以自見於斯世者非一人。” 明 方孝孺 《答劉養浩書》之一:“秋涼惟侍養吉慶,進學飭行,於吾道有光。”
詞語分解
- 饬的解釋 饬 (飭) ì 整頓,使整齊:整饬紀律。 古同“敕”,告誡,命令。 謹慎:“程元鳳謹饬有餘,而乏風節”。 古同“飾”,巧飾。 筆畫數:; 部首:饣; 筆順編號:
- 行的解釋 行 í 走:行走。步行。旅行。行蹤。行百裡者半九十。行雲流水(喻自然不拘泥)。行遠自迩。 出外時用的:行裝。行箧。行李。 流通,傳遞:行銷。風行一時。 從事:進行。 流動性的,臨時性的:行商。行營。
網絡擴展解釋
“饬行”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chì xíng,屬于書面用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出現在古籍或曆史文獻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核心含義:使行為謹嚴合禮,即通過自我約束或外在規範,使言行符合禮儀、道德标準。
- “饬” 的本義為整頓、告誡、謹慎(如“整饬紀律”“謹饬”),引申為通過約束使事物規範。
- “行” 指行為、舉止。
組合後,“饬行”強調通過修身或外部教化,使行為端正嚴謹。
文獻用例
- 《漢書·鮑宣傳》:記載漢代琅邪人紀逡、王思等因“明經饬行”而顯名,指他們通曉經典且行為端正。
- 宋代陳亮《問答上》:提到“比闾族黨之賢,修身饬行”,描述鄉裡賢士通過修養自身、規範行為以立世。
- 明代方孝孺《答劉養浩書》:用“進學饬行”勉勵對方精進學業并端正品行。
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修身、正行、謹行。
- 反義詞:放蕩、恣意、逾矩。
補充說明
- 語用場景:多用于描述古代士人修養或官方教化,現代語境中較少使用。
- 關聯詞:“饬令”(上級命令下級)、“整饬”(整頓規範)等均含“饬”的約束、規範義。
若需進一步探究古籍原文或具體語境,可參考《漢書》《陳亮集》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饬行》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部首是食和行,筆畫數為11畫。它起源于古代漢字,形狀繁體為䘄。在古時候,這個漢字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
這個詞意指着整理、修整、使之有序進行某種行動或活動。它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整齊劃一地服從指示或執行命令,也可以用來描述事物的有序安排。
以下為一些例句:
1. 他饬行工作,将每個任務都按時完成。
2. 這家餐館一直以來都以饬行得當而聞名。
一些與《饬行》相關的詞語包括:
1. 整理:整饬、整頓、整修
2. 有序:有條不紊、井然有序、規劃有序
反義詞可能是疏漏、混亂或無序。
希望這些回答對您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