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諷的意思、傳諷的詳細解釋
傳諷的解釋
亦作“ 傳風 ”。傳誦。《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傳》:“吏譯傳風, 大漢 安樂。”《新唐書·元稹傳》:“ 稹 長於詩,與 居易 名相埒,天下傳諷,號‘ 元和 體’。”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李峤》:“ 嶠 富才思,有所屬綴,人輒傳諷。”
詞語分解
- 傳的解釋 傳 (傳) á 轉(僴 )授,遞:傳遞。傳輸。傳戒。傳統。言傳身教。 推廣,散布:宣傳。流傳。傳名。傳奇(a.中國唐代興起的短篇小說;b.中國明、清兩代盛行的長篇戲曲;c.指情節離奇或人物行為超乎尋常
- 諷的解釋 諷 (諷) ě 不看着書本念,背書:諷誦(抑揚頓挫地誦讀)。諷詠。 用含蓄的話勸告或譏刺:諷刺。諷谏(不直指其事,而用委婉曲折的言語進谏)。諷喻(一種修辭手法,用說故事等方式說明事物的道理)。諷一勸百
網絡擴展解釋
“傳諷”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chuán fěng,其核心含義為傳誦,即文學作品或文章被廣泛傳播、誦讀。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詞義
- 傳誦:指文章、詩詞等被衆人傳抄、誦讀,具有文化傳播的屬性。例如《新唐書》提到元稹的詩與白居易齊名,因“天下傳諷”而被稱為“元和體”。
2.曆史文獻中的用法
- 《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傳》記載“吏譯傳風,大漢安樂”,此處“傳風”即“傳諷”,意為通過翻譯傳播文化。
- 元代辛文房《唐才子傳》提到李峤的作品“人辄傳諷”,說明其詩文廣為流傳。
3.異體字與擴展解釋
- 該詞在古籍中有時寫作“傳風”(如《後漢書》),屬于同義異形詞。
- 部分辭典将其釋義為“傳抄誦讀”,強調文本在傳播過程中的載體形式(如抄錄)。
4.文學影響與實例
- 唐代詩人元稹、白居易的詩歌因“傳諷”現象形成“元和體”,體現了作品在當時的流行程度。
- 李峤的作品因富有才思,被時人争相傳誦,亦屬典型用例。
注意事項
以上解釋綜合了網絡辭書及古籍引文,但需注意:傳諷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更多見于曆史文獻分析或文學研究場景。如需嚴謹釋義,建議參考《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
網絡擴展解釋二
傳諷(chuan4 fu3)是指通過言辭或行為含蓄地諷刺、譏諷或嘲笑他人的一種方式。拆分部首為傳(chuan2)和譏(ji1),拆分筆畫為10畫。以下是關于傳諷的更詳細信息:
來源:
傳諷一詞最早出現在《毛子詩》一書中,詩中有“宣言四方無人不諷堯”之句,意為傳播言辭諷刺的文化。隨後,人們将這種含蓄諷刺的方式稱為傳諷。
繁體:
傳諷的繁體字為「傳諷」。
古時候漢字寫法:
傳諷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傳」字的古代寫法為「傳」,而「諷」字的古代寫法為「諷」。
例句:
1. 他的講話總是充滿着傳諷和譏諷。
2. 這幅漫畫通過傳諷的方式揭示了社會問題。
組詞:
1. 諷刺(feng3 ci4):表示以尖銳、警覺的方式揭示問題,同樣具有諷刺性。
2. 嘲笑(chao2 xiao4):表示粗暴地嘲弄、取笑他人,與傳諷相比,更為直接。
近義詞:
1. 諷刺
2. 嘲諷(chao2 feng3):表示直接嘲笑、諷刺别人。
反義詞:
1. 贊美(zan4 mei3):表示對他人或事物表示贊賞、稱贊,與傳諷正好相反。
2. 恭維(gong1 wei3):表示恭敬地稱贊、奉承他人。
希望以上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