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厘的意思、抽厘的詳細解釋
抽厘的解釋
抽取厘金。《清會典事例·戶部·直省厘局》:“﹝ 鹹豐 ﹞九年奏準, 山東省 在 登 、 萊 、 青 三府屬海口,舉辦抽釐。” 清 薛福成 《籌洋刍議·利權二》:“厥後天下多故,餉無所出,始創為抽釐之法。”
詞語分解
- 抽的解釋 抽 ō 把中間的取出:把信抽出。 從事物中提出一部分:抽籤。抽調(刼 )。抽查。抽頭。抽薪止沸。 吸:抽煙。抽水。抽泣。抽咽。 概括:抽象。抽演。 減縮:抽縮。 引出,長出:抽青。抽芽。抽穗。抽紗。
- 厘的解釋 厘 í 小數名,百分之一:厘米。 單位名(a.長度單位,中國一市尺的千分之一;b.重量單位,中國一市兩的千分之一;c.地積單位,中國一市畝的百分之一;d.利率單位,年利一厘按百分之一計,月利一厘按千分
網絡擴展解釋
“抽厘”是一個曆史經濟術語,主要指清代征收的一種商業稅,具體含義和背景如下:
一、基本釋義
“抽厘”即抽取厘金,是清代中後期對商品運輸征收的稅種,按貨物價值的一定比例(通常為1%)征收。該詞由“抽”(抽取)和“厘”(指稅率單位,1厘=1%)組合而成。
二、曆史背景
- 起源時間:鹹豐年間(1853年後)為籌措鎮壓太平天國的軍饷而設立。
- 實施範圍:最初在山東登州、萊州、青州等沿海口岸推行,後擴展至全國。
- 征收方式:對米、鹽、布匹等貨物在運輸途中多次征稅,稅率名義為1%,實際因重複征收可達5%-10%。
三、社會影響
- 積極面:短期内緩解了清政府的財政危機。
- 消極面:加重了商民負擔,阻礙了商品流通,後期成為清末經濟弊政之一。
四、字義分解
- 抽:指“從整體中取出一部分”,如抽查、抽稅。
- 厘:此處特指稅率單位(1%),而非長度或重量單位。
提示:若需了解更詳細的厘金制度演變,可參考《清會典事例·戶部》及薛福成《籌洋刍議》等史料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抽厘這個詞是什麼意思:抽厘(chōu lí)是一個中文詞語,主要指的是以抽頭方式收取的稅款或費用。在古代中國,它常指的是商業活動中征收的一種稅收或利潤分成。現代漢語中,抽厘也可以表示一種通過抽頭方式向投資者收取報酬的金融操作。
拆分部首和筆畫:抽厘的部首是扌(手字旁),總共有7個筆畫。
來源:抽厘一詞最早出現在《尚書·周書·昭化書》中,用于描述一種征收稅款或費用的方式。後來逐漸廣泛應用于商業和金融領域。
繁體:抽厘的繁體字為抽歷。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抽厘的漢字有一些變體寫法,如“抽戾”、“抽戻”等。這些變體寫法在現代漢字中已經很少使用了。
例句:1. 商隊每次經過城市都要繳納一定數額的抽厘。
2. 這家公司采取抽厘方式與投資者分享利潤。
組詞:抽厘款、抽厘法、抽厘銀、抽厘吏
近義詞:征稅、稅收、利潤分成
反義詞:分配、分紅、免稅
希望以上内容對你有所幫助!如果你還有其他問題,歡迎繼續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