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徼的意思、方徼的详细解释
方徼的解释
边塞;边防地区。《后汉书·南蛮传赞》:“百蛮蠢居,仞彼方徼……往化既孚,改襟输寳。” 五代 马缟 《中华古今注·方徼》:“徼者绕也,所以绕遮蛮夷使不得侵入中国也。方者方面也。”
词语分解
- 方的解释 方 ā 四个角都是暗乃谋咝位蛄雒娑际侵苯撬谋咝蔚牧⑻澹骸模ㄒ喑啤胺阶印保!邸 数学上指某数自乘的积:方根。平方。开方。 人的品行端正:方正。方直。 一边或一面:方向。方面。 地区,地域:地方。
- 徼的解释 徼 ǎ 同“侥”。 求。 徼 à 边界:徼外。 巡逻,巡察:徼巡。徼道(巡查警戒的道路)。 笔画数:; 部首:彳;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方徼”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历史文献中有明确记载。以下为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方徼(拼音:fāng jiǎo)指边塞或边防地区,主要用于描述古代中国与其他民族接壤的军事防御区域,强调地理方位的划分和边界防护功能。
二、词源与文献依据
-
历史典籍
- 首次见于《后汉书·南蛮传赞》:“百蛮蠢居,仞彼方徼……往化既孚,改襟输寳。”,说明汉代已用此词描述边疆地区。
- 五代马缟在《中华古今注·方徼》中进一步解释:“徼者绕也,所以绕遮蛮夷使不得侵入中国也。方者方面也。”,强调其作为军事屏障的功能。
-
构词解析
- “方”指方向或方位,划分地域范围;
- “徼”通“边界”,源自“绕遮蛮夷”的防御概念。
三、使用场景
- 文学描述:多用于历史文献或古文,如“镇守方徼”“戍边方徼”等表达。
- 现代语境:因词汇较为古雅,常见于学术研究或历史类文本中。
四、补充说明
部分非权威来源(如)提到该词有“品行端正”的引申义,但此解释缺乏其他文献佐证,可能与原意混淆,需谨慎参考。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后汉书》《中华古今注》等原始文献,或参考权威词典(如沪江在线词典、查字典)。
网络扩展解释二
方徼(fāng jiǎo)这个词的意思:
方徼是一个古代汉字,意为坐标的标尺或方位的测度。它可以用来测量和确定方向,一般用于军事和地理上的导航。在现代汉语中,方徼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的行为有规划、有目的地进行。
拆分部首和笔画:
方徼的第一个部首是“方”(ㄈㄤ),第二个部首是“徼”(ㄐㄧㄠˋ)。它总共有10个笔画。
来源和繁体:
方徼最早出现在古代典籍《周礼·军器制》中。在繁体中,方徼的写法保持不变,仍然是“方徼”。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中国,方徼的写法略有不同。它的上部分写作“尚”,下部分写作“豕”,整个字形更加繁复。
例句:
1. 他用方徼测量出了行军的路线。
2. 这份地图上标有方徼,方便我们辨别方向。
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组词:方位、方向、测量、标尺
近义词:定向、导航、取向、方向感
反义词:迷失、丧失方向、无目标、漫无目的
希望这些信息对你有帮助!如果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