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地的意思、方寸地的詳細解釋
方寸地的解釋
(1).一寸見方之地。極言地小。《新唐書·員半千傳》:“陛下何惜玉陛方寸地,不使臣披露肝膽乎?”
(2).指心。《列子·仲尼》:“嘻!吾見子之心矣,方寸之地虛矣。”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六:“俗語雲:‘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指心而言也。三字雖不見於經傳,卻亦甚雅。”《警世通言·萬秀娘仇報山亭兒》:“ 陶鐵僧 叉大拇指不離方寸地道:‘告員外,實不敢相瞞,是有四五十錢,安在一箇去處。’” 清 百一居士 《壺天錄》卷上:“隻隔這重門,恐無術周知民隱;但憑方寸地,願爾曹共體吾心。”
詞語分解
- 方的解釋 方 ā 四個角都是暗乃謀咝位蛄雒娑際侵苯撬謀咝蔚牧⑻澹骸模ㄒ喑啤胺階印保!邸 數學上指某數自乘的積:方根。平方。開方。 人的品行端正:方正。方直。 一邊或一面:方向。方面。 地區,地域:地方。
- 寸地的解釋 猶寸土。 漢 賈誼 《上都輸疏》:“及 秦 不能分人寸地,欲自有之。” 宋 蘇轼 《問大冶長老乞桃花茶栽東坡》詩:“嗟我五畝園,桑麥苦蒙翳,不令寸地閑,更乞茶子藝。” 清 魏源 《北上雜詩》之四
網絡擴展解釋
“方寸地”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 原意:指“一寸見方的地方”,形容極小的空間或地方(如物理上的狹小區域)。
- 引申義:借指“心”,即人的内心或心緒。例如《鶴林玉露》中提到:“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此處的“方寸地”即指心。
2.出處與演變
- 文獻記載:最早可追溯至宋代羅大經的《鶴林玉露》,書中将“方寸地”與“心”關聯。此外,《列子·仲尼》中也有類似表述,如“吾見子之心矣:方寸之地虛矣”,進一步強化了與“心”的聯繫。
- 佛教淵源:部分資料提到其源自佛教,原指佛陀居住的極小空間,後引申為心靈層面的含義。
3.用法與語境
- 指代心緒:常用于描述内心狀态,如“他毫無方寸地思念着她”。
- 比喻胸襟:也可形容人的胸襟狹窄或豁達,例如“方寸之地虛矣”暗指心境澄明。
4.相關成語與故事
- 近義詞:“方寸之地”“彈丸之地”等,但後者更強調物理空間的狹小。
- 典故:三國時期徐庶因母親被俘而“方寸亂矣”,此處的“方寸”即指心緒紛亂。
5.現代應用
- 文學創作:多用于詩詞或散文中,賦予語言古典韻味,如“這方寸之地記錄着女工的多彩瞬間”。
- 日常表達:口語中較少使用,但常見于書面語或成語教學。
如需更完整的出處或例句,可參考《鶴林玉露》《列子》等古籍,或查閱權威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方寸地》這個詞的意思是指一個狹小的空間,比喻極其狹小的地方。
拆分部首和筆畫:方寸地的部首是方字旁,總共有8個筆畫。
來源:《方寸地》一詞最早見于唐代文學家白居易的《琵琶行》:“妾發初覆額,折花門前劇。郎騎竹馬來,運闆橋邊過。蕭蕭幾葉風,送行車萬餘。荍草垂盈官道,青樓丹閣路。”其中的“荍草垂盈官道,青樓丹閣路”一句即指方寸地,形容走過的路途遙遠而辛苦。
繁體字:方寸地
古時候漢字寫法:古代漢字寫作「方寸地」。
例句:她的辦公室是一個方寸地,但整潔而寬敞。
組詞:方寸、方寸之地、方寸心、方寸不亂
近義詞:方寸、一寸方、充盈、狹小之地
反義詞:廣闊地、寬敞地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幫助。如果你有任何其他問題,請隨時告訴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