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藩服的意思、藩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藩服的解釋

古九服之一。古代分王畿以外之地為九服。其封國區域離王畿最遠的稱“藩服”。《周禮·夏官·職方氏》:“乃辨九服之邦國……又其(鎮服)外方五百裡曰藩服。” 賈公彥 疏:“言藩者,以其最在外為藩籬,故以藩為稱。” 章炳麟 《封建考》:“八紘者鎮服,八極者藩服,服皆五百裡,兩面則為千裡。”後用以指藩國或藩臣。《後漢書·西羌傳》:“ 夏後氏 末及 商 周 之際,或從侯伯征伐有功,天子爵之,以為藩服。” 宋 蘇轼 《司馬溫公行狀》:“願陛下擇宗室賢者,使攝儲貳,以待皇嗣之生,退居藩服。” 清 昭槤 《嘯亭雜錄·西域用兵始末》:“因歸降故,荷大皇帝撫綏,裂土封之,永為藩服。”參見“ 九服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藩服"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厚重感的詞彙,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時期的服制體系。根據《漢語大詞典》解釋,"藩"指屏障、保衛,"服"指臣服、職事,二字組合特指古代臣服于中央政權的邊遠屬地。這一概念在《尚書·禹貢》的五服制度中已有雛形,将王畿外圍劃分為侯、甸、綏、要、荒五服,其中"藩服"即最外圍承擔納貢義務的屬地。

從制度沿革來看,《周禮·夏官·職方氏》記載藩服需"世一見,其貢貨物",表明其具有定期朝貢的政治義務。《漢書·地理志》注疏進一步明确:"藩者,屏也,所以蔽捍中國",強調其軍事防禦功能。唐代孔穎達在《五經正義》中解析:"藩服去王畿最遠,乃九州之外,皆秉正朔而朝會",說明其文化認同意義。

該詞在曆代文獻中多指代邊疆少數民族政權,《新唐書·北狄傳》載"高麗、百濟,本箕子藩服",印證其特指臣屬關系的用法。明清時期衍生出"藩服體制"概念,成為東亞朝貢體系的理論基礎,《皇明祖訓》将朝鮮、安南等列為"不征之國",延續了藩服的政治意涵。

網絡擴展解釋

“藩服”是一個具有曆史和文化内涵的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維度解析:

一、地理與政治制度概念

  1. 九服制度中的最外層
    根據《周禮·夏官·職方氏》記載,古代将王畿以外的地區劃分為九個層級(九服),其中“藩服”是離王畿最遠的一層,距離王畿約2500裡(單面五百裡,兩面合計千裡)。其命名源于“藩籬”之意,象征邊疆的屏障作用。

  2. 行政管轄範圍
    藩服的區域多由封國或臣屬部族管理,如《後漢書·西羌傳》提到,夏商時期有功的部族會被封為藩服,承擔戍邊職責。


二、社會地位的引申含義

  1. 指代藩臣或附屬國
    後引申為對中央政權稱臣的諸侯國或邊疆民族政權,如宋代蘇轼的文獻中以此指代臣服于中原王朝的政權。

  2. 比喻地位低下者
    在官場語境中,“藩服”也用于形容受制于上級、缺乏自主權的低級官員。如《說文解字注》解釋其為“居藩屏之中,躬為朝廷之勞”的官員,強調其從屬性和勞役性質。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探讨具體文獻案例,可參考《周禮》《封建考》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暧昧之情邊甲不差上下趁食蟲網創圖磁浮列車蹙踖打狠兒待考瞪眄吊謊洞度工雀輥輥和浼紅闆火夾降誕講章鑒微幾多節候糾讦局境郡吏考立礦層賫排龍焙門從蒙求眠夢米粉肉敏決眯齊木罂缻蔫呼呼拈酸潑醋擰成一股繩甯平諾臯炮塔魄散魂消乾岡惸鳏牷牲傷恸石乳使性子書富五車肅隊太乙爐韬鱗同功繭土層退場枉橫無名小卒西伯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