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藩服的意思、藩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藩服的解釋

古九服之一。古代分王畿以外之地為九服。其封國區域離王畿最遠的稱“藩服”。《周禮·夏官·職方氏》:“乃辨九服之邦國……又其(鎮服)外方五百裡曰藩服。” 賈公彥 疏:“言藩者,以其最在外為藩籬,故以藩為稱。” 章炳麟 《封建考》:“八紘者鎮服,八極者藩服,服皆五百裡,兩面則為千裡。”後用以指藩國或藩臣。《後漢書·西羌傳》:“ 夏後氏 末及 商 周 之際,或從侯伯征伐有功,天子爵之,以為藩服。” 宋 蘇轼 《司馬溫公行狀》:“願陛下擇宗室賢者,使攝儲貳,以待皇嗣之生,退居藩服。” 清 昭槤 《嘯亭雜錄·西域用兵始末》:“因歸降故,荷大皇帝撫綏,裂土封之,永為藩服。”參見“ 九服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藩服”是一個具有曆史和文化内涵的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維度解析:

一、地理與政治制度概念

  1. 九服制度中的最外層
    根據《周禮·夏官·職方氏》記載,古代将王畿以外的地區劃分為九個層級(九服),其中“藩服”是離王畿最遠的一層,距離王畿約2500裡(單面五百裡,兩面合計千裡)。其命名源于“藩籬”之意,象征邊疆的屏障作用。

  2. 行政管轄範圍
    藩服的區域多由封國或臣屬部族管理,如《後漢書·西羌傳》提到,夏商時期有功的部族會被封為藩服,承擔戍邊職責。


二、社會地位的引申含義

  1. 指代藩臣或附屬國
    後引申為對中央政權稱臣的諸侯國或邊疆民族政權,如宋代蘇轼的文獻中以此指代臣服于中原王朝的政權。

  2. 比喻地位低下者
    在官場語境中,“藩服”也用于形容受制于上級、缺乏自主權的低級官員。如《說文解字注》解釋其為“居藩屏之中,躬為朝廷之勞”的官員,強調其從屬性和勞役性質。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探讨具體文獻案例,可參考《周禮》《封建考》等典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藩服

藩服是一個漢字詞語,由“藩”和“服”兩個字組成。

藩(fān)是由“艹”和“反”兩個部首組成,總共有13個筆畫。

服(fú)是由“月”和“我”兩個部首組成,總共有8個筆畫。

藩服這個詞的意思指的是封建時代擁有一定等級地位的大臣或貴族穿着的服飾。

藩服一詞來源于古代中國,可以追溯到唐朝時期。當時,中國被分為多個統治區域,稱為藩國。藩服則是這些藩國的大臣或貴族穿着的特殊服飾,以示他們的地位和身份。

在繁體字中,“藩服”這個詞的寫法保持不變。

古代漢字寫法中,藩服的寫法并無太大變化,依然是“藩”和“服”兩個字,隻是書寫上有些許差異。

以下是一個關于藩服的例句:“古代藩服在宮廷中視作威嚴的象征。”

一些與藩服相關的組詞有:藩臣、藩王、藩國。

與藩服意思相近的詞語是朝服,都指封建時代貴族或官員所穿的禮儀服飾。

藩服的反義詞沒有明确的對應詞彙,但可以理解為平民服飾。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