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晋书·殷浩传》载 殷浩 虽被黜放,口无怨言,但终日书空作“咄咄怪事”四字。后以“咄咄书空”形容失志、懊恨之态。 宋 王楙 《野客丛书·殷浩失望》:“ 浩 之出,不惟一事无立,而丧师辱国,殆有甚焉。朝野於是大失所望,削爵贬窜,固其宜也,而咄咄书空,不能自遣。” 清 张岱 《陶庵梦忆·包涵所》:“ 西湖 大家何所不有, 西子 有时亦贮金屋,‘咄咄书空’则穷措大耳。” 欧榘甲 《新广东》五:“将来事成者出于他党,则此私会必致有咄咄书空之恨矣。” 章炳麟 《梁园客》诗自注:“﹝ 梁鼎芬 ﹞既失志,有咄咄书空之感。去秋,遂因政变作符命数篇,诗以记之。”
“咄咄书空”是一个源自古代典籍的成语,其含义与用法可从以下四方面解析:
一、语义溯源 该成语由“咄咄”与“书空”组合而成。其中“咄咄”为惊叹词,表示愤懑、不平的感叹,《说文解字》释“咄”为“相谓也”,引申为惊怪之声;“书空”指用手指在空中虚划字形,源自《世说新语·黜免》记载殷浩被贬后终日对空书写的典故,表达内心郁结难抒之态。
二、典源考据 成语直接出处可追溯至宋代刘克庄《沁园春·和吴尚书叔永》词:“笑书生枉诧,咄咄书空”,此句化用《晋书·殷浩传》典故:殷浩北伐失败遭贬,终日以指画空作“咄咄怪事”四字,故该词被赋予仕途失意、壮志难酬的象征意义。
三、现代释义 《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形容失志、懊恨之态”,特指面对重大挫折时既愤慨又无奈的复杂心理状态。现代用法多用于文学语境,如描述怀才不遇者的精神状态,或隐喻对反常现象的不解与抗议。
四、语用辨析 该成语与“咄咄怪事”为同源异形词,区别在于:“咄咄书空”侧重行为表现与心理状态,常见于人物描写;而“咄咄怪事”强调事件本身的荒诞性,多用于现象评判。近现代作家茅盾在《子夜》中曾用此词刻画人物受挫后的心理活动,体现了成语的文学表现力。
“咄咄书空”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略有差异,但核心意义主要围绕以下两方面:
失志懊恨之态
该成语源自《晋书·殷浩传》。殷浩被贬黜后,虽表面无怨言,却终日用手指在空中书写“咄咄怪事”四字,以此表达内心的愤懑与不甘。后多用于形容人因失意、挫折而表现出懊恼、怅惘的情态。
例句:梁鼎芬失意时,曾以“咄咄书空”之态作诗抒怀。
(少数释义)傲慢无知
部分现代词典(如查字典)补充了另一层含义,指人学识浅薄却自以为是,态度傲慢。此用法相对少见,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需注意该成语的两种释义可能引发歧义。在古籍或正式文本中,通常采用第一种“失志懊恨”的典故义;而第二种贬义用法多见于口语或非权威解释,使用时应谨慎考据上下文。
搬铺报施悲挠臂膀不动尊叱滩炊臼大费周折黨言得理冬菜独出一时对审反掌風珮贯狱鬼跌记贵秀贵验横行直走洪乔华密昏墨家传户颂家生孩子激宕讦控枅栌金荆款制烂如指掌两角丱离程藜牀緑女红男没头蹲面受牛刀逆贼搒童蒲筵曲局仁悯三五蟾光神经末梢史侯疏闳撕扯岁年天食条师暐映委纡五夜元宵污尊相结详问闲摇摇小窃屑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