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平禦覽》卷九五○引 漢 劉向 《列女傳》:“ 尹吉甫 子 伯奇 至孝事後母。母取蜂去毒,繫於衣上, 伯奇 前欲去之,母便大呼曰:‘ 伯奇 牽我。’ 吉甫 見疑之, 伯奇 自死。”後因以“掇蜂”為離間骨肉之典。 晉 陸機 《君子行》:“掇蜂滅天道,拾塵惑 孔 顔 。” 唐 劉禹錫 《上杜司徒書》:“然而於竊鈇而知心目之可亂,於掇蜂而知父子之可間。”《舊唐書·高祖紀論》:“姦佞由之貝錦,嬖幸得以掇蜂。”
“掇蜂”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與離間骨肉親情相關,而非字面的“取蜂蜜”動作。具體解析如下:
出處
該成語最早見于漢代劉向《列女傳》,後被《太平禦覽》等文獻引用。典故講述西周大臣尹吉甫之子伯奇的故事:伯奇生母早逝,後母為陷害他,将去毒之蜂系于衣上,并誣告伯奇對其不軌。尹吉甫因此懷疑兒子,導緻伯奇含冤自盡。最終真相大白,尹吉甫追悔莫及,殺死了後母。
象征意義
故事中“掇蜂”行為成為後母陷害繼子的關鍵情節,後人以此比喻惡意離間父子或骨肉至親,強調因讒言導緻的信任崩塌與家庭悲劇。
文學引用
唐代詩人白居易在《天可度》中寫道:“勸君掇蜂君莫掇,使君父子成豺狼”,警示讒言的危害;李端《雜歌》亦用“伯奇掇蜂賢父逐”表達類似主題。
文化寓意
成語不僅反映古代家庭倫理的複雜性,還揭示人性中的猜忌與虛僞。晉代陸機《君子行》以“掇蜂滅天道”批判違背人倫的行為。
部分解釋(如)誤将“掇蜂”引申為“接受恩惠”,此說法缺乏典故依據。權威文獻均指向其“離間骨肉”的本義,需結合曆史語境理解。
“掇蜂”通過伯奇的悲劇,成為中國古代文學中批判離間親情的典型意象。其内涵深刻,提醒後人警惕讒言對人際關系的破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