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敦厚方正。贞,通“ 正 ”。 汉 王符 《潜夫论·赞学》:“而况君子敦贞之质,察敏之才,摄之以良朋,教之以明师……其不有济乎?”
“敦贞”为古汉语中较为罕见的复合词,其词义需结合单字训诂及文献用例综合考释。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体系分析,“敦”本义为厚道、笃实,《说文解字》释“敦,怒也,诋也。一曰谁何也”,后引申为敦厚、勤勉之意;“贞”在《尔雅·释诂》中训为“固也”,指坚定不移的节操或品行。
二字合用时,可溯至《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敦贞足以帅事”之句,此处指代忠厚刚正的道德品格。清代学者王聘珍在《大戴礼记解诂》中注疏:“敦者厚也,贞者正也,言其性醇厚而守正道也。”该词在古代多用于描述士大夫的德行修养,如明代方孝孺《宗仪·务学》有“敦贞亮之操”的表述,强调内外兼修的人格特质。
需特别说明的是,“敦贞”在当代《现代汉语词典》《新华词典》等通用辞书中未单独立目,其语义解析需依托权威古籍注疏及训诂学成果。读者若需深入研究,可参考中华书局版《汉语大词典》第5册第23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说文解字注》等相关典籍文献。
“敦贞”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dūn zhēn,其核心含义为敦厚方正。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敦”指敦厚、诚恳,“贞”在此处通“正”,意为正直、端正。组合后形容人品德质朴厚重且行为端正,强调内外兼修的特质。
文献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汉代王符的《潜夫论·赞学》:“而况君子敦贞之质,察敏之才,摄之以良朋,教之以明师……其不有济乎?”。此处以“敦贞”描述君子的内在品质与外在修养的结合。
字词解析
用法与语境
多用于古文或书面语中,形容人的品格特质,如“敦贞之质”即指兼具敦厚与正直的禀性。
“敦贞”是融合道德厚重与行为端正的复合词,常见于古典文献,现代使用较少,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褒义内涵。
氨纶百泉班瞵襜襦禅堂车辂乘权灯伞订交斗店二礼二十六史范模飞升腾实风衢干丝歌台回锅经济杠杆寖坏寖密姬姒救灭击越橘黄军势聚众滋事鬣般鸬鹚船鹿鹿鱼鱼落井投石马翁墨汁偏心率偏重评刑迁地弃本青肥气压全体学荣立戎马倥偬三斗醋三句不离本行山阪山乐官沈祟史鉴识虑势物愬讼踏罡布斗秃速危患无际无厌详寻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