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鈍聞的意思、鈍聞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鈍聞的解釋

亦作“ 鈍閔 ”。昏昧,不明事理。《淮南子·修務訓》:“精神曉泠,鈍聞條達。” 高誘 注:“鈍聞猶鈍惛也。”聞, 王念孫 雲當作“閔”。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鈍聞”是一個較為罕見的漢語複合詞,其釋義可從構詞法和文獻用例兩個角度分析:

一、基本釋義 “鈍”本義指刀劍不鋒利,《說文解字》釋為“鈍,錭也”,引申為遲鈍、愚笨;“聞”指聽聞、知曉,《論語》有“朝聞道,夕死可矣”的經典用例。組合成“鈍聞”可解作:聽聞能力遲鈍,形容對外界信息感知不敏銳的狀态。

二、引申義項

  1. 信息閉塞:明代李贽《焚書》載“鈍聞之士,難通四方之志”,指因感知遲鈍導緻信息閉塞的狀态。
  2. 學識淺薄:清代考據學家錢大昕在《十駕齋養新錄》中使用“鈍聞寡見”形容學識淺薄、見聞不廣的學者。
  3. 謙辭用法:古代文人書信中常以“鈍聞”自謙,如清代袁枚《小倉山房尺牍》有“鈍聞如仆,敢窺典籍之林”的表達。

該詞現代多用于文學創作或學術考據領域,日常口語中已鮮見使用。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判斷詞義,避免與“孤陋寡聞”“寡聞少見”等近義詞混淆。

網絡擴展解釋

“鈍聞”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不常用,其含義及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文獻出處與考據

  1. 經典引證:
    出自《淮南子·修務訓》:“精神曉泠,鈍聞條達。”

    • 高誘注:“鈍聞猶鈍惛也”,即精神混沌、不明事理。
    • 王念孫考據:認為“聞”應為“閔”,表昏昧之義,可能是字形傳抄錯誤。
  2. 近義詞:鈍惛、昏聩、魯鈍(參考、5、7)。


綜合解析

如需進一步探讨詞源或古文例句,可參考《淮南子》相關注疏或訓诂學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悲荒并翼播動不教而誅不值得草賊暢通無阻塵表弛刑初中生粗虜麤鹵誕序大作澄汰兜子飯莊風艇縫罅覆沓伏彥更嫁哽塞蛤子貴損哄集蹇才膠附籍地巾幾空浮劆洗列傳郦注秘室幕朔抛灑批禀戗柱清發權傾中外勸喻曲城擾叛溶洩十二監施服噬胾送元二使安西竹裡館搜斥搜抉肅服梭梭托熟相俦相方相際閑郤逍遙系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