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言正本清源。從根本上加以整頓清理。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二:“ 春秋 之時,天王之使,交馳於列國,而列國之君,如京師者絶少。夫子謹而書之,固以正列國之罪,而端本澄源之意,其緻責於天王者尤深矣。” 清 周亮工 《書影》卷一:“《易》閑有家,《禮》嚴内則,皆以齊家為端本澄源之要,先生窺其深矣。”
“端本澄源”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解析:
該成語意為從根本和源頭上進行整頓、清理,強調解決問題需抓住核心,注重基礎治理。其核心思想與“正本清源”相近,但更突出“端正根本”與“澄清根源”的雙重含義。
這一成語在現代語境中常用于強調系統性思維,反對治标不治本的做法。例如,環境保護需“端本澄源”,從污染源頭治理而非僅處理排放後果。
通過以上分析可見,“端本澄源”不僅是一個曆史悠久的成語,更是一種具有現實指導意義的治理哲學。
《端本澄源》是一個成語,意思是糾正錯誤的根源或者恢複本源、挽救危急的局面。
《端本澄源》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是:端(立偏旁,6畫)、本(木偏旁,5畫)、澄(水偏旁,11畫)、源(水偏旁,13畫)。
《端本澄源》這個成語出自《左傳·昭公二十五年》:“且君之所以卻季氏,必胙主人之不和也。”意思是說,想要解決季氏和昭公之間的争端,必須糾正胙主人的錯誤行為。
《端本澄源》的繁體字是「端本澄源」。
古時候《端本澄源》的漢字寫法可能與現在略有不同,但整體意思是相同的。
他不斷糾正工作中的錯誤措施,努力找到問題的根源,以找到解決的辦法,可謂是真正做到了《端本澄源》。
與《端本澄源》相關的詞語有:端正、本源、澄清、源頭。
與《端本澄源》意思相近的成語有:除惡務盡、正本清源、扼殺在萌芽之中。
與《端本澄源》意思相反的成語是:敷衍塞責、治标不治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