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鬥剛 ”。即鬥柄。 漢 陳琳 《武軍賦》:“當天符之佐運,承鬥剛而曜震。”《後漢書·律曆志下》:“昔者聖人之作曆也,觀璇璣之運……鬥綱所建,青龍所躔,參伍以變,錯綜其數,而制術焉。”《漢書·律曆志》“玉衡杓建,天之綱也;日月初躔,星之紀也” 顔師古 注引 晉 晉灼 曰:“下言鬥綱之端連貫營室,織女之紀指牽牛之初,以紀日月,故曰星紀。” 宋 沉括 《夢溪筆談·象數一》:“天罡者,鬥剛之所建也。”原注:“鬥杓謂之剛。”
“鬥綱”是中國古代天文術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鬥綱”又稱“鬥剛”,指北鬥七星的鬥柄部分,即北鬥七星中構成柄狀的三顆星(玉衡、開陽、搖光)。它通過指向不同方位來标識季節變化,如《後漢書·律曆志》提到“鬥綱所建,青龍所躔”,說明其用于觀測天象和制定曆法。
現代語境中,“鬥綱”主要用于研究古代天文學或文獻時,指代北鬥鬥柄及其天文意義,屬于學術性詞彙。
《鬥綱》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執法的主幹或綱紀。
《鬥綱》的拆分部首是“鬥”和“綱”,部首“鬥”表示鬥争,部首“綱”表示綱目。它的總筆畫數是10畫。
《鬥綱》一詞來源于古代鬥争的法規和規範。在古代社會,為了維護秩序和公平,人們制定了各種法律規章和紀律制度,其中鬥綱就是執法的主幹或綱紀。
《鬥綱》的繁體字為「鬥綱」。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經曆了不斷的演變和發展。《鬥綱》在古代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但基本的形狀和結構基本保持一緻。
1. 在法律鬥綱的指引下,社會秩序得到了有效的維護。
2. 這位廳長是執法鬥綱的制定者,他對法律尤為嚴謹。
鬥綱狀、鬥綱法規、鬥綱制度、鬥綱争鬥、鬥綱管理
綱領、法規、制度、規章、法紀
混亂、放縱、違法、破壞、無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