谤政的意思、谤政的详细解释
谤政的解释
受到指责的政事。《左传·昭公六年》:“今吾子相 郑国 ,作封洫,立谤政,制参辟,铸刑书,将以靖民,不亦难乎?” 唐 张九龄 《大唐金紫光禄大夫行侍中兼吏部尚书弘文馆学士赠太师正平忠宪公裴公碑铭》:“且媚于人者,必好其威福;贤於事者,必羞其谤政。”
词语分解
- 谤的解释 谤 (謗) à 恶意攻击别人,说别人的坏话:谤讥。谤讪。谤议。谤毁。诽谤。 责备:谤木(传说中舜设立的供人写谏言的木牌,后代仿效。亦称“华表木”)。“厉王虐,国人谤王”。 笔画数:; 部首:讠; 笔
- 政的解释 政 è 治理国家事务:政治。政府。政党。政权。政纲。政策。政令。政绩。政见。政客(为个人或某一集团利益从事政治活动的人)。政局。政变。参政。议政。 国家某一部门主管的业务:财政。邮政。民政。 家庭或集
网络扩展解释
“谤政”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受到指责或批评的政事,通常指因政策不当或治理问题引发争议的政治措施。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释义
- 谤:本义为恶意攻击或指责(如“诽谤”),此处引申为“受到非议”。
- 政:指政务、政策或政事。
- 合义:指因政策失当、损害民众利益而引发舆论批评的治理措施。
2.历史出处与用法
- 《左传·昭公六年》:最早记载该词,批评郑国子产“立谤政”,即推行引发非议的田制改革和刑书政策。
- 唐代张九龄碑铭:提到“羞其谤政”,强调贤臣应避免施行招致非议的政策。
3.语境与延伸
- 多用于古代文献,描述因政策严苛、违背民意或执行不当导致民众不满的情况。
- 例:宋代金君卿诗句“国侨首议立谤政”,暗指政策虽有必要但短期内难获认同。
4.现代适用性
- 该词现代使用较少,但在分析历史政治或文言文时常见,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批判性含义。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政治术语或文献案例,可参考《左传》相关研究或权威汉语词典。
网络扩展解释二
谤政的意思
谤政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诋毁、诬蔑政府、攻击政治体制”的意思。
拆分部首和笔画
谤政的部首是讠(讧),拆分后的笔画是6画。
来源
谤政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由“谤”和“政”两个字组成,谤字指的是诋毁、诬蔑,政字指的是政府、政治。因此,谤政就是指诋毁政府、攻击政治体制的行为。
繁体
谤政的繁体字为謗政。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时候,谤政的汉字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上与现代汉字写法相似。
例句
1. 他以谤政为乐,频繁发表攻击政府的言论。
2. 这篇文章充斥着谤政的言论,对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
3. 谤政行为是违法的,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
组词
谤君、谤法、谤讪
近义词
攻击、诽谤、诬蔑、中伤
反义词
赞扬、褒奖、称赞、歌颂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