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恩蔭 ”。謂遇朝廷慶典,官員子孫承恩入國子監讀書并入仕。此制始于 宋 初,是 漢 唐 門蔭法的擴充。 清 制,文職在京四品以上,在外三品以上,武職二品以上,得送一子進監,期滿錄用。《文獻通考·選舉七》:“ 仁宗 慶曆 中大減恩廕制入仕之路。”《明史·楊漣傳》:“ 漣 遂抗疏劾 忠賢 ,列其************罪……濫襲恩廕,褻越朝常,大罪十三。”《清史稿·選舉志五》:“恩廕:凡 滿 漢 子弟奉敕送監讀書,恩詔分别内外文武品級,廕入監。”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草檄》:“曾逢 天啟 乾恩蔭,又見 弘光 嗣 廠公 。”
“恩廕”(又稱“恩蔭”)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官僚特權制度,指官員憑借家族功勳或地位,使其子孫獲得入仕或入學的特殊資格。以下是詳細解釋:
制度起源與定義
該制度始于宋代,是對漢唐“門蔭法”的擴充。核心是朝廷在慶典、新帝即位等時機,允許中高級官員推薦子孫進入國子監讀書,或直接授予官職,屬于世襲特權的一種形式。
具體實施标準
曆史争議與弊端
明代楊漣彈劾魏忠賢時,曾指其“濫襲恩廕”為第十三大罪,反映該制度常被權貴濫用(《明史·楊漣傳》例證)。其弊端包括加劇官僚腐敗、阻礙科舉取士的公平性,最終被科舉制逐步取代。
相關概念擴展
與“門蔭”制度一脈相承,但恩廕更強調皇權直接恩賜,而非單純依靠家族門第,是封建等級制度的典型體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