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獨善其身 ”。 金 元好問 《通真子墓碣銘》:“吾欲力紹絶業,鋟木宣布有可成之資,第未有任其責者耳,獨善一身曷若與天下共之。”
“獨善一身”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指在動蕩或不利的環境中,專注于修養自身的品德、才能或保全個人利益,而不主動參與外部事務或兼濟他人。以下從詞典釋義、典故來源及現代用法進行詳細解釋:
《漢語大詞典》釋義
“獨善一身”指在無法兼濟天下時,專注于完善自身修養或保全個人利益。常含消極避世或明哲保身的意味,與“獨善其身”同義。
例:“在亂世中,他選擇獨善一身,不涉足政争。”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釋義
強調個人在困境中優先顧全自己,不主動承擔社會責任。
例:“面對公司危機,他獨善一身,未協助團隊解決問題。”
孟子提出“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主張個人在不得志時應修養品德(“獨善其身”),得志時則造福天下。“獨善一身”由此演化,語義與“獨善其身”一緻。
如:“他離職後獨善一身,潛心學習新技能。”
如:“災難面前獨善一身者,終失人心。”
釋義參考:漢語大詞典線上版(注:鍊接為示例,實際引用需替換為有效資源)
釋義來源:商務印書館官網(注:鍊接為示例)
典故出處:國學大師《孟子》原文(注:鍊接為示例)
“獨善一身”承載儒家思想中的個人修養觀,但在現代語境中需結合行為動機判斷其褒貶色彩。
“獨善一身”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指隻顧自身修養或利益,不關心他人或外界事務,與“獨善其身”同義。含中性色彩,既可表示專注自我提升,也可暗含消極的“自私”意味。
2. 出處與背景
源自唐代白居易《新制布裘》詩:“丈夫貴兼濟,豈獨善一身?”。詩句強調大丈夫應以造福社會為理想,而非僅顧個人,體現了儒家“兼濟天下”的思想。
3. 用法特點
4. 應用示例
金代元好問在《通真子墓碣銘》中寫道:“獨善一身曷若與天下共之”,批評隻重個人修養的行為。現代例句如:“這位企業家以‘大丈夫貴兼濟’為信條,反對獨善一身”。
5. 擴展說明
該成語繁體為“獨善一身”,英文可譯為“maintain one's own integrity”。使用時需結合語境判斷褒貶,如描述專注修養時偏褒義,強調冷漠避世時則含貶義。
秕糠並駕齊驅搏狩不避艱險猜擾驔骖掉脫端壹鈍夫額賞符彩拊綏趕唱古德古聖先賢還言邯鄲匍匐旱軍函掩蒿莽懷孕驩附貨擔見危授命緊脈扃锢君主專制課戶兩樣子領薦靈室林西遺址眉頭一放,計上心來女子子攀跻骈組剽聞遷陟僑寄橋死氣拍軟轝沙鼎時隱時現漱腴肆淫宿肉痰沫桃金娘特勤鐵絲網銅貝兔輪枉直完全晚陰文鎮鞋粉協合新定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