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rror in text] 字句上的疏漏差误
亦作“ 讹悮 ”。亦作“譌误”。错误。多指文字、记载方面。 南朝 梁 任昉 《为王金紫谢齐武帝示<太子律>序启》:“而年世浸远,篇牘讹误,朽编落简,见诬前淑。” 宋 吕陶 《尚书屯田郎中常公墓志铭》:“公考验图券,详辨讹误。”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婴宁》:“但念无以阶进,欲呼姨氏,顾从无还往,惧有讹悮。” 章炳麟 《国故论衡·辨诗》:“此乃 秦 音通转,非为譌误。”
“讹误”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文字或文献记载中的错误,其含义和用法具有以下特点:
“讹误”(é wù)指文字、记载因抄写、排版、印刷等客观原因导致的错误,强调与原始内容不符的差错。例如:“古籍中存在多处文字讹误。”
词语 | 侧重点 | 示例 |
---|---|---|
讹误 | 文字/文献的客观差错 | “古籍抄本中有几处讹误” |
错误 | 广义的各类失误 | “计算结果存在错误” |
失误 | 行为或操作中的疏忽 | “比赛中出现技术失误” |
谬误 | 逻辑或理论上的错误 | “论证中存在逻辑谬误” |
“讹误”是汉语中专业性较强的词汇,需注意其使用场景:仅适用于书面文字或文献记录中的客观差错。日常口语中若泛指一般错误,应使用“错误”。
讹误(é wù)是指错误地表达、记述或理解某事物或某个概念。它是由“讹”字和“误”字组成。
“讹”字由两个部首组成,左边是“言”(yán),代表语言,右边是“尤”(yóu),表示错误。表示说错话、谎言。
“误”字也由两个部首组成,左边是“讠”(yán),是“言”的旁边,右边是“爻”(yáo),表示错乱、错误。
“讹误”一词最早来源于《诗经·卫风·七月》:“夏月七日,采蘩于原。一日不见,如三月繁。”这里的“繁”并非正确,因此被称为“讹误”。同时,“讹误”也可以形容人在口头或书写表达时出现的错误。
在繁体字中,《讹误》被写成《訛誤》。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可以采用“誤”(wù)单独表示错误的意思,而“訛”(é)则是用来描述人对事物表达出现差错的意思。
一些例句中使用了“讹误”一词,例如:“他的报告中有一处讹误,导致了误解。”这句话表达了报告中出现错误导致了误解的情况。
与“讹误”相关的组词有:“讹言”、“误会”等。
与“讹误”的近义词有:“错误”、“谬误”等。反义词则是没有明确的与之对应的词汇。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