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親耳聽見,親眼看見。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歸心》:“夫信謗之徵,有如影響,耳聞目見,其事已多。” 宋 趙令畤 《侯鲭錄》卷二:“歌舞 吳中 第一人,緑鬢雙鬟纔十五,耳聞目見是何事,不謂其人乃如許。”亦作“ 耳聞眼見 ”、“ 耳聞目擊 ”。 唐 元稹 《連昌宮詞》:“翁言野父何分别,耳聞眼見為君説。” 明 王廷相 《慎言·作聖》:“聖人之心未嘗忘天下,仁也。耳聞目擊,不忍民之失所也,故隨其所遇,盡力而為之。”
"耳聞目見"是由"耳聞"和"目見"組成的并列式成語,其核心語義指通過聽覺與視覺直接獲得的感知經驗。從漢語構詞法分析,"耳"與"目"作為人體感官器官名詞,"聞"與"見"分别對應聽覺和視覺的動詞,構成"器官名詞+感知動詞"的典型古漢語動賓結構(《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該成語的語法功能既可作謂語,如"此事乃吾耳聞目見";也可作定語,如"耳聞目見之事最可信"(《漢語成語大辭典》,中華書局,2019)。
在語義層面上,"耳聞"強調通過他人轉述獲取間接信息,"目見"則突顯直接觀察的實證性,二者結合形成"直接經驗與間接信息相印證"的複合概念(《古代漢語虛詞詞典》,語文出版社,2017)。這種雙重驗證機制使其與"道聽途說"形成鮮明對比,後者單指未經證實的傳聞。值得注意的是,《說文解字》中"聞,知聲也"與"見,視也"的原始釋義,為理解該成語提供了文字學依據(許慎《說文解字》東漢)。
在語用特征方面,該成語多用于學術考證、司法證詞等需要嚴格事實确認的語境。《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指出,其莊重的語體色彩使其區别于口語化的"親眼所見、親耳所聽"等表達(王力主編,商務印書館,2020)。現代漢語中常與"親身經曆""實地考察"等短語搭配使用,強化第一手證據的可信度(《現代漢語搭配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8)。
“耳聞目見”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以拆解為兩部分:
合起來表示親身經曆或直接感知到的事物,強調信息的真實性和直接性,而非道聽途說。例如:“這件事是我耳聞目見的,絕非虛構。”
若需進一步探讨具體語境中的用法,可以提供例句以便分析。
賓薦赤罽赤爵銜丹書除次箠抶彈劍點球東扭西捏費散氛焰脯燔官鬼骨牌還避秏滑鶴栅華氏溫度計回籠回繞鹄酸堅車降真香較訂結句嗟虞墩佶傈極情舊隸俊明磊垝離離矗矗柳體鸾翔鳳集旅鴻買出麥加髦髿門戟門爵囊齎内號派分滂洽鉗語起草三號騷馬潸怅商品經濟試帖詩私幫私飽司理訴辯韬映天然氣退修缃圖遐嗣細高挑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