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二王後的意思、二王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二王後的解釋

指古代新朝建立後前兩朝王族受封的後裔。《詩·周頌·振鷺序》:“二王之後來助祭也。” 鄭玄 箋:“二王, 夏 殷 也;其後, 杞 也, 宋 也。”《漢書·王莽傳上》:“博采二王後及 周公 、 孔子 世列侯在 長安 者適子女。” 唐 白居易 《二王後》詩:“二王後,彼何人? 介公 、 酅公 為國賓, 周武 、 隋文 之子孫。”《樂府詩集·新樂府辭八·二王後》題解:“《禮記·郊特牲》曰:‘禮二王之後,尊賢不過二代。’ 杜佑 曰:‘不臣二王後者,尊也。’…… 隋 封 後周 靖帝 為 介國公 ,唐封 隋 帝為 酅國公 以為二王後。”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二王後”是一個曆史概念,主要涉及古代王朝更疊時對前朝後裔的禮遇政策。以下為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指新王朝建立後,對前兩朝王族後裔進行冊封,授予爵位以示尊崇。例如周朝分封虞、夏的後裔,隋唐時期封北周、隋朝後裔為“介國公”“酅國公”等。

二、曆史出處

  1. 起源:最早見于《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記載周武王分封虞、夏後裔之事。
  2. 制度延續:唐代白居易《二王後》詩中提到“周武隋文之子孫”,表明該制度在唐代仍有實踐。

三、相關概念

四、應用實例

五、其他解釋

部分文獻(如)提到“兩位妃子争寵”的引申義,但此說法未見于權威史料,可能為後世文學衍生含義,需謹慎對待。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左傳》《通典》等古籍,或查看、2、6等高權威性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二王後是一個成語,用來形容某個團隊或組織中的兩個女性成員在辦事能力、智慧或魅力方面都非常出衆。這個成語可以拆分為三個部分:二、王、後。其中,“二”表示數量,意為“兩個”;“王”是一個漢字,代表帝王的配偶或王後;“後”表示身份地位高,後綴後也是指位列第二。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宮廷中,皇帝常常會有多個妃子,而有時候其中的兩個妃子能夠在各方面都有突出表現,所以人們用“二王後”來形容這種情況。在繁體字中,這個成語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古時候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但“二王後”這個成語在古代的寫法與現代大緻相同。以下是一個例句:“在這個公司裡,小張和小李都是二王後,他們的能力和才華備受贊賞。”有關這個成語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方面的信息暫時找不到。希望這可以滿足你的需求!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