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開門。《荀子·議兵》:“彼貴我名聲,美我德行,欲為我民,故辟門除塗,以迎吾入。” 王先謙 集解:“辟與闢同,開也。”《晏子春秋·谏上二二》:“公恐,覺,辟門召占瞢者,至。”
(2).語本《書·舜典》:“詢于四嶽,闢四門。” 孔穎達 疏:“開四方之門,大為仕路,緻衆賢也。”後用“辟門”謂廣羅賢才。 何啟 胡禮垣 《新政論議》:“果朝廷之意有本而無偏,何不使億兆之人共聞也,則何不仿隆古辟門之法也?”
《書·舜典》:“闢四門,明四目,達四聰。” 孔 傳:“開闢四方之門未開者,廣緻衆賢。”後遂以“闢門”指廣開賢路。訪求人材。 漢 應劭 《風俗通·十反·河内太守廬江周景》:“蓋人君者,闢門開窻,號咷博求,得賢而賞,聞善若驚,無適也,無莫也。”《醒世恒言·三孝廉讓産立高名》:“聖運隆興,闢門訪落,此乃帝王聖典。”
“辟門”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層核心含義:
字面解釋為“開門”
該詞由“辟”(通“闢”,意為打開)和“門”組成,直接指開啟門戶。例如《荀子·議兵》中提到“辟門除塗,以迎吾入”,即通過開門清道迎接他人進入。
引申為“廣羅賢才”
源自《尚書·舜典》記載舜帝“詢于四嶽,辟四門”,孔穎達注釋為“開四方之門,大為仕路,緻衆賢也”,指通過開放渠道廣泛招納人才。後世如《晏子春秋》《新政論議》等文獻均沿用此意,強調治國需廣開賢路。
“辟門”兼具具體動作(開門)與抽象意義(招賢),其核心源于儒家經典,強調開放與包容的治理思想。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用例,可參考《尚書》《荀子》等原典或權威注釋。
辟門(bì mén)是一個漢字詞語,由“辟”和“門”兩個部分組成。
“辟門”中,“辟”字的部首是“辛”,表示“辛辣”,同時“辟”字的拆分部首是“走”,表示“走開”。它的總筆畫數是5畫。
而“門”字的部首是“門”,表示門的意思。它的總筆畫數是3畫。
“辟門”這個詞來源于《莊子·養生主》:“鑿合之謂順,辟門之謂肆。”意思是做合適的事情稱為順,走出門外稱為肆。這個詞也有引申為逃避、迎合的意思。
在繁體字中,“辟門”與簡體字寫法相同。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辟門的“辟”字使用了不同的寫法,如“辟門”寫成“闢門”、“闢閣”或“避門”等。
以下是一些使用“辟門”的例句:
- 他辟門逃離了父母的管教。
- 這部電影辟門迎合了觀衆的口味。
組詞:辟邪、辟謠、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