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不及束發冠戴,隻系纓于頸。比喻急于救援。語出《孟子·離婁下》:“今有同室之人鬬者,救之,雖被髮纓冠而救之可也。” 明 張居正 《答河道吳公桂芳書》:“ 淮 揚 之民,方苦昏墊,披髮纓冠而救之,猶恐不及,豈能豫憂運道之難處耶!”
“披發纓冠”是一個源自古代典籍的成語,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其含義及用法:
字面含義
指來不及束發戴冠,僅将冠帶(纓)系于頸部。古代男子束發戴冠是日常儀容規範,此動作反映緊急狀态下的倉促之态。
比喻義
形容因情況危急而急于救援或行動,強調緊迫性。例如:“淮揚之民,方苦昏墊,披發纓冠而救之,猶恐不及。”(引自、3、5)
常見用法
多作定語或狀語,用于描述緊急救援的場景,如《歧路燈》中“竟披發纓冠而不能救”。
語義争議
部分現代解釋(如)将其誤讀為“儀表整潔”,但結合《孟子》原文及曆代引用,主流觀點仍以“急于救援”為核心義項。
可譯為“rescue somebody in a hurry”,貼合其緊急救援的語境。
該成語生動體現了古人對急難時刻的應對态度,需結合經典語境理解,避免望文生義。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孟子》原文或權威詞典。
《披發纓冠》是一個成語,用來形容人的外貌整齊、衣着光鮮。
拆分部首和筆畫:
《披發纓冠》分為四個字,分别是披、發、纓、冠。其中,披字的部首是扌,總共有8畫;發字的部首是髟,總共有16畫;纓字的部首是缶,總共有12畫;冠字的部首是冖,總共有5畫。
來源:
《披發纓冠》一詞來源于《論語·公冶長》:“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究今,敏于事而慎于言,昂然振偉,不惡其不可道也,不喜其有功也,吾以此知之。當路斯四者,行操披發竦冠者與?其斯之謂與?”從而形容一個人外貌整齊、衣着精良。
繁體:
《披發纓冠》的繁體字為「披髮纓冠」。
古時候漢字寫法:
《披發纓冠》一詞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例如,「冠」字的古代寫法為「冠」;「發」字的古代寫法為「髮」。
例句:
他整理好衣冠,披發纓冠,走進了禮堂。
組詞:
披衣、披發、披頭散發、發型、發髻、纓、冠軍、冠名、冠冕堂皇。
近義詞:
穿着整齊、衣冠楚楚、衣着光鮮、衣着整潔。
反義詞:
衣冠不整、蓬頭垢面、邋遢、不修邊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