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漂樐 ”。亦作“ 漂鹵 ”。謂血流浮起大盾牌。形容殺傷極多。《戰國策·中山策》:“大破二國之軍,流血漂鹵,斬首二十四萬。” 漢 賈誼 《過秦論》上:“ 秦 有餘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覆屍百萬,流血漂櫓。”櫓,一本作“ 樐 ”。 漢 陳琳 《檄吳将校部曲文》:“元戎啟行,未鼓而破,伏屍千萬,流血漂樐。” 晉 葛洪 《抱樸子·明本》:“或流血漂櫓,積屍築京;或坑降萬計,析骸易子。” 章炳麟 《論承用“維新”二字之荒謬》:“特以神武不殺,哀者能勝,故無取乎漂櫓成渠耳。”
“漂橹”是一個漢語詞彙,在不同語境下有兩種解釋,需結合具體來源區分:
指戰争中傷亡慘烈,血流成河,字面意思是“血水漂浮起盾牌”,屬于誇張修辭。
詞義來源:
用法特點:
多用于曆史文獻或文學作品中,突出戰争的殘酷性,屬于書面化表達。
指人的思想或行為隨波逐流、缺乏主見,屬比喻用法。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過秦論》《戰國策》等原文。
漂橹(piāo lǔ)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漂(氵字旁)和橹(木字旁)。漂橹的總筆畫數為15畫,其中,漂有8畫,橹有7畫。
漂橹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漁民和船夫文化。漂指的是漂浮、飄動的意思,橹則是船槳的意思。因此,漂橹的本義指的是漂浮在水面上的船槳或者橹木。這個詞語早已消失在現代口語中,隻僅僅留存在文言文和古代文獻中。
在繁體字中,“漂橹”的寫法與簡體字大緻相同,隻是繁體字中的“橹”字寫作“櫓”。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如今不同,其中,“漂”字在金文、篆書、隸書等古代字體中的形态和現代字體有所差異,但基本上還可辨認。而“橹”字在古代寫法中也有一些變化,但整體結構和現代字體差别不大。
例句:
1. 他手持漂橹,獨自漂流在大海上。
2. 漁民們緊握漂橹,駕着小船在江面上垂釣。
組詞:
- 漂流:指水流将船隻或者其他物體隨波逐流。
- 橹木:指船上用來劃動并控制航向的槳。
近義詞:
- 船槳 - 船橹 - 船棹
反義詞:
- 固定 - 靜止 - 不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