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国名。在今 缅甸 境内。 唐 元稹 《骠国乐》:“ 驃 之乐器头象驼,音声不合十二和。”《旧唐书·南蛮西南蛮传·骠国》:“ 驃国 ,在 永昌 故郡南二千餘里,去 上都 一万四千里。其国境,东西三千里,南北三千五百里。”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六:“﹝ 缅甸 ﹞於 唐 为 驃国 。”
骠国是古代东南亚地区的政权名称,在汉文史籍中专指7至9世纪存在于伊洛瓦底江流域的城邦联盟国家。据《汉语大词典》释义,"骠"为古国名,其地域范围相当于今缅甸中部和北部地区,都城卑谬(今译"勃固")是当时重要的佛教文化中心。
从历史地理角度看,《新唐书·南蛮传》记载骠国"南尽溟海,北通南诏",其疆域东接陆真腊,西邻东天竺。该国以佛教立国,都城建有百余座佛寺,唐代樊绰《蛮书》称其"俗尚廉耻,人性和善"。贞元年间(785-805),骠国王雍羌曾遣使团赴长安献乐,白居易《骠国乐》诗即以此为创作背景。
语言学研究表明,"骠"(Pyū)是该民族自称的音译,属藏缅语族。法国汉学家伯希和在《交广印度两道考》中考证,骠国与南诏国保持密切交往,其乐舞艺术对唐代燕乐产生过重要影响。公元832年南诏攻灭骠国后,其族群逐渐融入缅族共同体。
权威典籍参考:
骠国是古代缅甸境内的一个历史政权,其名称在中文文献中有明确记载。以下是综合多来源信息的详细解释:
骠国位于伊洛瓦底江流域,核心区域在今缅甸中部干燥区。鼎盛时期疆域北接南诏(今云南德宏)、东邻陆真腊(今泰老柬交界)、西至东天竺(今印度阿萨姆邦)、南抵大海。主要都城包括毗湿奴城(公元前2世纪-5世纪)、汗林城(过渡期)和室利差呾罗城(6-9世纪)。
唐朝文献如《旧唐书》详细记载其方位、物产,元稹、白居易等诗人创作过《骠国乐》。骠国曾多次遣使朝贡,政治互动频繁。
骠人后逐渐与缅族融合,其文化成为蒲甘王朝的基础。中国元代仍将缅北部分地区称为“骠国”。
注:关于读音,“骠”在此语境中读作piào(ㄆㄧㄠˋ),部分文献标注biāo音为误读。
襃益并翦碧瑶牋髀殖不资成章宠禄冲藐丛恶黛泼盗火答问定乱扶衰低首下气蜚螭風磨抚世馆馈桂户海中捞月寒蜩黑胶绸鹤迳横行直撞和售宏父奬题艰险角发鸡毛撢子紧急獧黠巨豪俊鹘矩绳恪守不渝癞蜍棱棱砺砺烈名欐佹漏风掌骆田面圪瘩墨法能亨谦道穷辰穷阙穷士芦任贤使能赛场拾零寿烛束隘塾脩缩却讨命铜雀台微才蟹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