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ooks] 書卷文籍
書籍;典籍。《漢書·藝文志》:“ 漢 興,改 秦 之敗,大收篇籍,廣開獻書之路。” 晉 左思 《詠史》之七:“四賢豈不偉,遺烈光篇籍。” 唐 劉知幾 《史通·稱謂》:“是知名之折中,君子所急。況復列之篇籍,傳之不朽者邪!”
“篇籍”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一、基本含義
指書籍、典籍,尤其強調文章的數量與質量。既可表示文卷的集合,也可引申為文化積累的豐富性,如“遺烈光篇籍”(晉·左思)。
二、曆史背景
該詞最早見于《漢書·藝文志》,記載漢朝“大收篇籍,廣開獻書之路”,指漢代為恢複文化,廣泛收集散佚文獻。唐代劉知幾在《史通》中亦用此詞強調文獻記載的重要性。
三、用法特點
四、現代延伸
現代語境中,該詞使用較少,多用于學術或文學領域,需結合具體文本理解其古典意涵。
若需進一步探究古籍原文,可參考《漢書》《史通》等文獻(來源:、4、5)。
《篇籍》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用來記錄文章、文獻的冊子或卷軸。它是由「篇」和「籍」兩個字組成的。
「篇」字的部首是「竹」,它共有13畫。而「籍」字的部首是「⺮」,它共有20畫。
「篇籍」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中。現代繁體字中,「篇籍」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篇籍」的寫法有所不同。例如,「篇」字在篆書中的寫法是「」,而「籍」字的篆書寫法是「」。
1. 這本《篇籍》記錄了許多古代文人的思想和文化。
2. 他參考了大量的《篇籍》,才寫出了這篇優秀的文章。
1. 篇章 (piān zhāng): 文章的一部分或一段。
2. 書籍 (shū jí): 用來記錄知識或信息的書。
3. 學籍 (xué jí): 記錄學生學習情況和個人信息的冊子。
1. 文集 (wén jí): 彙集了多篇文章或作品的書籍。
2. 著作 (zhù zuò): 指個人創作或發表的作品。
1. 空白 (kòng bái): 指沒有内容或信息的狀态。
2. 破碎 (pò suì): 指被分散或破壞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