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drown]
(2) 在水或其它液体中窒息
落水而溺死
(3) 由于淹没在水或其他液体中而使窒息
溺死了三只小猫
他在河里溺死了
淹死。《庄子·盗跖》:“ 直躬 证父, 尾生 溺死,信之患也。”《汉书·翟方进传》:“惟君登位,於今十年,灾害并臻,民被飢饿,加以疾疫溺死,关门牡开。” 唐 韩愈 《黄陵庙碑》:“ 舜 死葬 苍梧 ,二妃从之不及,溺死 沅 湘 之间。” 萧红 《生死场》一:“两只蝴蝶飞戏着闪过 麻面婆 ,她用湿的手把飞着的蝴蝶打下来,一个落到盆中溺死了!”
溺死(又称淹死)是指人体因浸没于液体(如水)中导致窒息死亡的生理过程,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核心机制
当口鼻被液体淹没时,人体会因呛入液体引发喉部痉挛,导致呼吸道阻塞和肺泡气体交换受阻,最终因缺氧窒息死亡。溺死属于机械性窒息死亡的一种。
医学特征
历史记载
中医典籍《金匮要略》(东汉)最早记载溺死急救法,提出应尽快排出体内积水。《诸病源候论》(隋代)进一步说明救治原理为「泄沥其水,令气血得通」。
特殊类型
包括干性溺死(喉痉挛致窒息,肺部无水)和湿性溺死(大量液体进入肺部)。文献记载中「尾生抱柱」典故(《庄子·盗跖》)即描述守信者溺死场景。
近义词:灭顶、溺毙(现代医学多用「溺亡」表述)。需注意溺水后存活者可能发生继发性溺死(24小时内因肺损伤死亡)。
《溺死》是一个汉语词组,用来描述因意外或故意淹没水中而死亡的情况。它由两个汉字组成,分别是「溺」和「死」。
「溺」这个字由「氵」和「心」两个部首组成,「氵」是水的象形字,「心」则表示内心。根据汉字书写规则,首先写水部「氵」,然后写「心」。它的总笔画数为12。
「死」这个字由「歹」和「夂」两个部首组成,「歹」表示死亡,「夂」表示行走。根据汉字书写规则,首先写「歹」,再写「夂」。它的总笔画数为6。
「溺死」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书·王莽传》中。在文中,它被用来描述当时王莽统治下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导致很多人因为水灾而死亡。
「溺死」的繁体字为「濳死」。
在古代,「溺死」在石鼓文中的写法为「溺殺」。
他因不慎跌入河中,最终不幸溺死。
溺水、溺爱、溺死、溺亡。
淹死、沉溺。
救活、脱险。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