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阴云。 南朝 宋 谢灵运 《撰征赋》:“视曾云之崔巍,聆悲飊之掩屑。弥昼夜以滞淫,怨凝阴之方结。望新晴於落日,起明光於躋月。” 唐 张说 《入海》诗之一:“乘桴入南海,海旷不可临。茫茫失方面,混混如凝阴。” 宋 苏辙 《贺雪御筵谢状》之二:“伏以近自频年,每愆时雪。圣心勤念,虽渊默以无言;天意密符,变凝阴而有作,飞花先自於宫闕,布润俄遍於寰瀛。”
(2).阴凉之气。 三国 魏 应璩 《百一诗》之二:“室广致凝阴,臺高来积阳。” 唐 许敬宗 《奉和仪鸾殿早秋应制》诗:“高殿凝阴满,雕窗艳曲流。”
(3).凝聚的阴气。 清 戴名世 《<儿易>序》:“君子读 崇禎 之事,以为当此之时,凝阴感召,连类并进,於卦为《否》之初六,其祸方形而未有止也。”
“凝阴”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解析,结合古代文献例证如下:
多用于描绘天气或自然景象,形容云层密布、天色阴沉的状态。
描述寒冷、清凉的气息,常见于对环境的描写。
多用于哲学或抽象语境,指阴性能量的积聚,或象征肃杀、沉郁的氛围。
该词常见于古典诗文,兼具写景与象征功能,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不同文献中含义略有侧重,但核心均围绕“阴”的聚集状态展开。
《凝阴》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阴气凝结、聚集。在道教和中医中,凝阴常常指代阴寒湿冷的气候或环境。
凝:部首为冫(凝字的上半部分),笔画数为10画。
阴:部首为阝(阜字旁),笔画数为8画。
凝阴这个词语主要出自《黄帝内经》中的《灵枢·寿天》篇,描述了人体在寒冷的环境中,阴寒湿冷的冷邪会凝结、聚集在体内,导致身体不适以及疾病的发生。
凝阴的繁体形式为「凝陰」。
在古代,凝阴的写法可能会略有不同。例如,有些古籍中将凝阴写作「凝陰」,笔画和现代写法相同,部首位置略有不同。
1. 寒冷的冬天容易使人体内阴气凝阴。
2. 这个地方湿气重,常常让人感到凝阴寒冷。
凝聚、凝固、凝视、凝重、凝血
集结、聚集、聚拢、凝结
疏散、散去、净化、宣泄、散漫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