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违背人民。《三国志·魏志·文帝纪》“君其祗顺大礼,饗兹万国,以肃承天命” 裴松之 注引 汉 刘艾 《献帝传》:“臣等闻圣帝不违时,明主不逆人。”
(2).悖理之人。 晋 葛洪 《抱朴子·行品》:“怀邪伪以偷荣,豫利己而忘生者,逆人也。”
(3).叛逆之人。 唐 赵璘 《因话录·宫》:“使 阿布思 真逆人也,其妻亦同刑人,不合近至尊之座。”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二》:“﹝ 朱泚 ﹞败,上亲点逆人簿。”
"逆人"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均属书面用语:
违背常情或他人意愿
指言行、举动违反人之常情或他人意志,含贬义。
例:行事逆人者,终难获众心。
来源依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952页。
古义指迎接宾客(现已罕用)
古代文献中"逆"可通"迎",故"逆人"有迎接、接待之意。
例:《左传·成公十三年》载"逆晋侯于新楚",杜预注:"逆,迎也。"
来源依据:《汉语大词典》(第二版)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21年,第10卷,第1063页。
"逆人"的核心语义聚焦于"违背人情"(现代常用义),其古义"迎接"因语言演变已基本消亡,仅存于典籍。
“逆人”一词在古籍及现代解释中主要有以下三层含义,综合多来源分析如下:
违背人民/民意
指统治者的行为与民众意愿相悖。出自《三国志·魏志·文帝纪》裴松之注引汉刘艾《献帝传》。例如“明主不逆人”强调贤明君主不违背民意,反映古代政治伦理观。
悖理之人(违背伦理者)
指行事违背道德常理者。晋葛洪《抱朴子·行品》中批评“怀邪伪以偷荣,豫利己而忘生者”为逆人。现代例句如“买卖人口是悖天心,逆人伦”,突显伦理层面的否定。
叛逆之人(反叛者)
特指叛乱、违抗统治的群体。唐代赵璘《因话录》提及“逆人”指代反叛者,宋代王谠著作中也有类似用法。此义项多用于历史文献对反叛事件的记载。
补充说明: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古籍原文,可参考、4的文献引述。
哀杖案衍刨冰霸市边曲褊人兵旗炳如日星,炳若日星剗锄重味踧笮得而复失调疾端正月放二四放驾粉荔枝感恩怀德槀草罣念雚觔冠世贯行熯天炽地黑云压城城欲摧衡荜鸿哲疆壤酒厂连文理比哩啰哩銮跸绿豆旅力麻地梅苏秘经弥久木根挠志庞博蟠桃饭辔兜棋炒清馨全帖縓缘挼挱上尖儿沈陨柿糕时宴竖毛涛澜敦然外差晩笋无渐小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