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咬破指頭。表示決心,發誓。《史記·田叔列傳》:“ 趙王 齧指出血,曰:‘先人失國,微陛下,臣等當蟲出。公等奈何言若是!’” 宋 孫光憲 《浣溪沙》詞:“齧指暗思花下約,憑闌羞睹淚痕衣。” 明 李東陽 《讀唐詩三十一首》之二:“﹝ 徐世勣 ﹞又忍棄其流涕齧指之言,以成 武氏 之禍。”
2.表示思念深切。 宋 岑象求 《吉兇影響錄》:“ 曾子 從 仲尼 在 楚 而心動,辭歸問母。母曰:‘思爾齧指。’ 孔子 曰:‘ 曾參 之精感萬裡。’”
“齧指”(niè zhǐ)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主要可通過以下兩點解釋,并包含相關典故:
形容極度痛心或情感共鳴
字面意為“咬手指”,常用來表達内心的悲痛或焦慮。例如《搜神記》記載,曾子在外時因母親思念而咬指,他心有所感歸家,體現母子間的心靈感應。類似故事還有《後漢書·蔡順傳》中,蔡順的母親咬指後,他立即感應并返家,凸顯孝道與親情連結。
表示決心或誓言
在《史記·田叔列傳》中,趙王“齧指出血”以表效忠決心,此處“齧指”是古人起誓的一種方式,通過自傷行為強化承諾的莊重性。
文化意蘊:該詞多用于曆史文獻,既反映古人通過身體語言表達情感的方式,也承載孝道、忠義等傳統倫理觀念。需注意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常見于古文或典故引用。
《齧指》是一個漢字詞語,其意思是咬手指或咬指甲。該詞由兩個部分組成,包括“齒”和“指”。
“齒”是指牙齒,屬于漢字中的一個部首,并且在這個詞中起到了描述咬的動作的作用。
“指”是人手的一個部位,包括手指和指甲。
根據部首和筆畫,可以将《齧指》拆分為“齒”(15畫)和“指”(7畫)。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時候,用來形容人們犯愁或煩惱時咬手指的動作。它可以用于表達人們在緊張、焦慮、苦惱或思考時的狀态。
繁體的寫法是“齧指”,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時候,漢字寫法可能會有些不同。根據古代漢字的演變和書法的發展,可能存在一些變體字。
以下是一個《齧指》在句子中的例句:
他在思考問題時,習慣性地齧指。
在現代漢語中,有一些組詞或短語與《齧指》有關。
例如:
- 齧指為怨:形容一個人因為内心的痛苦而咬手指或咬指甲。
- 忍不住齧指:指的是一個人因為極度的緊張或焦慮而無法自控,以至于咬手指。
與《齧指》意思相近的詞語有:
- 咬指甲
- 咬手指
與《齧指》意思相反的詞語有:
- 放松
- 安撫
總之,《齧指》是一個形容咬手指或咬指甲的詞語,常用于形容人們在緊張、焦慮、苦惱或思考時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