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一個心念接一個心念;每一個心念。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歸心》:“若有天眼,鑒其念念隨滅,生生不斷,豈可不怖畏邪!”《西遊記》第二七回:“出家人時時常要方便,念念不離善心。”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上:“隻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
(2).引申為一心一意。 吳樾 《<暗6*殺時代>自序》:“予于是念念欲殺盡此輩。”
(3).佛教語。謂極短的時間,猶言刹那。《百喻經·病人食雉肉喻》:“一切諸法念念生滅,何有一識常恒不變。”《維摩經·方便品》:“是身如電,念念不住。” 宋 蘇轼 《龜山辯才師》詩:“此身念念浮雲改,寄語長 淮 今好在。”
(4).讀一讀。 陳殘雲 《山谷風煙》第二四章:“ 老楊 謙虛說:‘我念念可以,講解可不行呵。’”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念念漢語 快速查詢。
“念念”是一個多義詞語,其含義根據語境和用法有所不同,以下是綜合不同來源的詳細解釋:
連續的心念
指一個心念接一個心念,強調思緒的持續不斷。例如:“出家人時時常要方便,念念不離善心”(《西遊記》第二七回)。這種用法常見于古籍,表達對某一事物的專注或反複思考。
一心一意
引申為專注、執着于某個目标或想法。如吳樾在《暗殺時代》自序中寫道:“予于是念念欲殺盡此輩”,體現強烈的專注意圖。
在佛教中,“念念”指極短的時間單位,相當于“刹那”。例如《顔氏家訓》提到:“念念隨滅,生生不斷”,強調心念的瞬息變化與輪回。
組成成語“念念有詞”
指低聲自語或默念經文,如《西遊記》中描述:“口内念念有詞,往那巽地上吹了一口氣”。現代也用于形容人反複嘀咕。
古籍中的擴展含義
白居易詩句“念念無為法法能”,體現心念與修行的關聯;《朱子語類》則用“念念要恁地做”表達對目标的堅持。
“念念”的核心意義圍繞“心念的連續性”展開,既可指具體思緒的流動,也可抽象為專注或時間概念。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如日常表達、文學修辭或宗教術語。
《念念》這個詞通常用來描述某種念頭或思念。它帶有情感色彩,表達了思考、想念或關心的意義。
《念念》由兩個部首組成:心(xīn)和今(jīn)。心作為一個部首,表示與心理相關的意思。《念念》這個詞的總筆畫數為10。
《念念》最早可追溯至書法家和學者王羲之所創的《說文解字》。在這本字典中,他解釋了《念念》的含義,即“反複思考”。後來,這個詞逐漸被人們接受并廣泛使用。
在繁體中,念念的寫法保持不變,即「念念」。
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念念的古字形為「忄忄」。
1. 我對你念念不忘,希望能盡快見到你。
2. 念念父母的健康,祈禱他們平安。
念念不息、念念有詞、念念不忘、念念寡歡
想念、關切、思慮
漫不經心、不關心、無所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