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内動字的意思、内動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内動字的解釋

即不及物動詞。也稱自動詞或内動詞。它所表示的動作不以動作者以外的事物為對象。 清 馬建忠 《馬氏文通·正名》:“凡動字之行仍存乎發者之内者,曰内動字,省曰内動。” 清 馬建忠 《馬氏文通·實字》:“凡行之留於施者之内者,曰内動字。内動者之行不及乎外,故無止詞以受其所施。”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内動字”是漢語傳統語法體系中的術語,指代現代語法學中的“不及物動詞”,即不需要賓語即可表達完整語義的動詞。這一概念最早由清代語言學家馬建忠在《馬氏文通》中提出,後被現代語法研究繼承并發展。以下是其核心内涵:

  1. 定義與語法特征

    内動字表示動作或狀态僅作用于主語本身,無需涉及其他對象,例如“睡覺”“遊泳”“咳嗽”等。其核心結構為“主語+動詞”(如“孩子哭了”),動詞後不可直接添加受事賓語。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這類動詞的語義完整性體現在主謂結構的自足性上。

  2. 語義分類

    内動字可分為兩類:

    • 行為類:描述具體動作,如“奔跑”“站立”,強調動作的自主性(參考呂叔湘《中國文法要略》;
    • 狀态類:表達狀态變化,如“枯萎”“蘇醒”,側重主語的非主動性狀态遷移。
  3. 曆史演變與對比

    相較于“外動字”(及物動詞),内動字在古漢語中常通過使動用法擴展功能,例如“生死人而肉白骨”(《史記》)中的“生”本是内動字,此處轉為外動用法。現代漢語中,部分内動字可通過添加補語構成動補結構(如“走到終點”),但依然保持不帶賓語的特性(參考王力《漢語史稿》。

  4. 鑒别标準

    根據朱德熙《語法講義》,判定内動字的關鍵在于能否進入“N+把+O+V”句式。例如“把書讀”成立說明“讀”是外動字,而“把水遊泳”不成立,證明“遊泳”屬于内動字。

網絡擴展解釋

“内動字”是漢語語法中的一個術語,其含義和用法可歸納如下:

一、基本定義

内動字即不及物動詞,也稱“自動詞”或“内動詞”。這類動詞的特點是:動作僅作用于發出者自身,不涉及其他對象。例如“跑”“睡覺”等動作,不需要賓語即可完整表達意義。

二、語法特點

  1. 無需賓語:内動字所表示的動作不涉及外部事物,因此句子中通常不帶賓語(如“鳥鳴”中的“鳴”)。
  2. 結構限制:清代語言學家馬建忠在《馬氏文通》中指出,内動字“行留于施者之内”,即動作停留在發出者内部。
  3. 與“外動字”對比:外動字(及物動詞)如“吃”“寫”需帶賓語,而内動字無需賓語即可獨立使用。

三、相關概念辨析

四、使用示例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動詞分類或曆史演變,可參考《馬氏文通》等傳統語法著作。

别人正在浏覽...

百谏圖稱伐稱數怠媮大岯鬥唇合舌繁體分顔阜盛宮袍過藍含苞悍暴漢帝台好模好樣黃同紙降魄簡直驕犷頰渦驚吪禁室近信跨掩袴鞾老子長孫獵獲捩眦龍爪粟賂遺沒溺麋膏納賂拏人儗不于倫捏故牛骥共牢頗眂迦欠據潛水員巧籍七條秋熟日中必湲上朝山赀樹人祀祭私桡天瑞塗殚渭川千畝下綱相後缃圖先決小擺設曉得遐修協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