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鬧漕的意思、鬧漕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鬧漕的解釋

舊時指農民抵制官府征收漕糧的鬥争。 茅盾 《秋收》二:“稻場上的情形正和他( 老通寶 )親身經過的 光緒 初年間的‘鬧漕’一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鬧漕是清代曆史文獻中常見的專有名詞,指漕運過程中發生的群體性抗争事件,特指民衆(尤其是漕糧運輸的參與者或受影響群體)針對漕運制度弊端(如官吏勒索、運糧負擔過重、政策不公等)發起的請願、抗議或罷運行動。

一、核心釋義

鬧漕指清代漕運制度下,由運丁、水手或交糧民衆發起的集體抗争活動。其直接誘因多為地方官吏克扣糧饷、加征浮收、勒索手續費,或漕運政策執行不公。參與者常通過罷運、聚衆申訴、圍堵官署等方式表達訴求,本質是底層群體對漕運腐敗與剝削的反抗。

二、曆史背景與制度根源

清代漕運依賴運河将江南糧賦北運京師,形成龐大官僚體系。基層官吏常借機盤剝:

此類積弊引發運丁、糧戶的強烈不滿,集體抗争成為宣洩渠道。例如嘉慶年間(1796–1820),因漕運腐敗加劇,江蘇、浙江等地多次爆發大規模“鬧漕”事件。

三、社會影響與曆史意義

鬧漕事件雖多被清廷鎮壓,但客觀上推動了政策調整:

  1. 暴露制度腐敗:頻繁鬧漕迫使朝廷整頓漕運吏治,如道光帝曾嚴查漕糧浮收;
  2. 加速漕運改革:凸顯運河運輸的低效與腐敗,為後期海運漕糧(如道光六年試行海運)提供契機;
  3. 反映民間抗争模式:作為清代基層社會矛盾爆發的典型形式,為研究傳統社會沖突提供案例。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12年。

    ▶ 定義核心:強調“漕運中民衆抗議官吏勒索”的行為本質。

  2. 《中國曆史大辭典·清史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年。

    ▶ 制度背景:解析漕運弊端與鬧漕的因果關系。

  3. 李文治《清代漕運》:中華書局,1995年。

    ▶ 案例分析:詳述嘉慶朝江蘇鬧漕事件及其社會影響。

  4. 吳琦《漕運與中國社會》: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

    ▶ 曆史意義:論證鬧漕對漕運制度變革的推動作用。

(注:因專業辭書及學術著作無公開電子版鍊接,此處按學術規範标注文獻信息。如需線上驗證,建議通過國家圖書館“中華古籍資源庫”或“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檢索相關書目。)

網絡擴展解釋

“鬧漕”是一個具有曆史背景的詞彙,其核心含義在不同權威來源中較為統一,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鬧漕”指舊時農民抵制官府征收漕糧的鬥争。漕糧是古代通過水路運輸的稅糧,多用于供給京城或軍隊。農民因賦稅過重、官吏腐敗等原因,常通過集體抗議、抗繳等方式反抗官府征糧。


曆史背景與案例

  1. 清朝光緒初年
    茅盾在小說《秋收》中描述過相關場景,提到“稻場上的情形正和他(老通寶)親身經過的光緒初年間的‘鬧漕’一樣”,反映了這一現象的社會普遍性。

  2. 鹹豐四年河南輝縣事件
    戴瑩挾花戶(代繳稅糧的中間人)抗納漕糧,雖規模不大,但引發相鄰州縣效仿,最終演變為“各署聚衆抗漕”的群體性事件,說明“鬧漕”易擴散為區域性反抗。


補充說明

如果需要進一步了解具體曆史事件或文學引用,可參考茅盾《秋收》或清代地方志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八靈襃贲倍上弊習不表采任采文出售丹耦打烊低标號踶齧馬對床度蜜月法箓反坐敷廣滾柱軸承寒谷翰毛何家紅後備火炕間日焦寝嘉錫謹盜極盛口袋叩轅覽省溓溓靈蕪六命路頭菩薩路遠迢迢麥加妙麗墨面南歌子逆流而上潑污水錢監情同魚水窮國染惑剩磁試官雙蕊水遁塌翅網羅婉晦晩娘頑然危巅委獻五痔香騎小經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