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墓前祭祀;掃墓。《後漢書·明帝紀》“ 永平 元年春正月,帝率公卿已下朝於 原陵 ,如元會儀” 李賢 注引《漢官儀》曰:“古不墓祭。 秦始皇 起寑於墓側, 漢 因而不改。” 宋 趙彥衛 《雲麓漫鈔》卷六:“自 漢世祖 令諸将出征拜墓以榮其鄉,至 唐 開元 詔許寒食上墓同拜埽禮,沿襲至今,遂有墓祭。” 清 趙翼 《陔馀叢考·墓祭》:“蓋 三代 以上本無墓祭,故 辛有 見被髮祭野者而以為異。”
“墓祭”指在墓地祭祀逝者或進行掃墓活動的傳統儀式,其含義及文化背景可綜合以下要點解釋:
基本定義
墓祭即“在墳墓前祭祀”,是表達對逝去親人或先輩的尊敬與懷念的行為,常與掃墓活動直接關聯。例如清明節時,人們通過墓祭緬懷祖先。
曆史演變
文化意義
墓祭不僅是家族血脈傳承的象征,還體現了儒家“慎終追遠”的孝道倫理。通過祭祀儀式,後人表達感恩之情,強化家族凝聚力。
主要時間與形式
傳統上以清明節、寒食節為主要墓祭時間,活動包括清理墓地、供奉祭品、焚香燒紙等。部分地區也保留中元節、冬至祭掃的習俗。
相關文獻記載
如《晉書·禮志》提到“古無墓祭之禮”,《雲麓漫鈔》記載唐代寒食掃墓的規範化,均印證其曆史脈絡。
墓祭融合了禮制、倫理與民俗,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緬懷先人的重要載體。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朝代制度或地域差異,可參考《漢官儀》《晉書》等文獻來源。
《墓祭》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其中《墓》指的是用來埋葬人的地方,而《祭》則是指向神靈或亡者獻祭的儀式。
《墓祭》兩字的拆分部首為“土”和“示”。
《墓》的筆畫數為10畫,其中“⼭”為右部,符號“亡”為下部,剩下的7畫為描繪墓穴的細節。
《祭》的筆畫數為9畫,其中上部是“⺶”,下部是“礻”。
《墓》是一個古漢字,從字形上看,它是由象征丘墓的“⼤”和垂直于大的兩條線上上短橫相對組合而成。
《祭》也是一個古漢字,它是由象征祭祀的“⺶”和表示示範的“示”結合而成。
《墓祭》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墓祭」,字形基本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隨着時間的推移出現了一些變化,因此古時候的《墓祭》可能和現代略有不同。然而,這些變化并不影響詞語的基本内涵和用法。
1. 每年清明節,人們會到墓地進行祭拜墓祭,紀念已故的親人。
2. 在祖先墓祭儀式上,親屬會獻上鮮花和香燭。
3. 墓祭是一種傳統的儀式,用來表達對已故親人的思念和尊敬。
組詞:祭祖、公墓、祭奠、墓碑、祭拜、墓志銘。
祭祀、紀念、悼念、追思。
喜慶、慶祝、慶賀、歡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