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毫的意思、末毫的詳細解釋
末毫的解釋
秤杆上距離秤鈎或秤盤最遠的秤紐。也叫三毫。《宋史·律曆志一》:“其衡合樂尺一尺二寸,重一錢,錘重六分,盤重五分。初毫星準半錢,至稍總一錢半……末毫至稍半錢,析成五分,分列十氂。”
詞語分解
- 末的解釋 末 ò 尖端,梢:末梢。末端。秋毫之末(毫毛尖端)。 最後,終了:末了(僶 )。末尾。末日。末代。窮途末路。 非根本的,次要的,差一等的:末業。末技。舍本逐末。 碎屑:末子。碎末。 傳統戲劇角色名,一
- 毫的解釋 毫 á 細長而尖的毛:毫毛。毫發(?)。毫末(喻極微小的數量或部分)。絲毫。 指毛筆:揮毫。毫素。 中國的秤或戥子上的提繩:頭毫。二毫。 中國市制計量單位,十毫等于一厘(長度、地積、重量單位);一百平
專業解析
"末毫"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末"和"毫"兩個表示微小計量單位的名詞組合而成,主要含義指極其微小的數量或程度。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工具書和典籍的詳細解釋:
一、本義:古代極小的計量單位
在傳統度量衡體系中,"末"與"毫"均為十進制細分單位:
- 末:《孫子算經》載"十忽為一絲,十絲為一毫,十毫為一厘,十厘為一分",部分文獻中"末"為"毫"的進一步細分(十萬分之一)。據《漢語大詞典》,"末"可指"細微"或"微小單位"。
- 毫:《漢書·律曆志》以"毫"為"分"的百分之一(即0.01分),後泛指極細小量,如《禮記·經解》"差若毫厘,謬以千裡"。
二者連用表計量精度的極限,如《隋書·律曆志》載天文測量"雖離末毫之微,皆可推演"。
二、引申義:極其細微的事物或差别
詞義泛化後,強調事物微不足道的性質:
- 物理尺度:形容物體極小,如"末毫之塵"(《淮南子·精神訓》高誘注)。
- 抽象概念:指難以察覺的差異或影響,如宋代朱熹《中庸章句》"君子慎獨,于末毫處見功夫"。
- 數量程度:表可忽略的微量,如明代《天工開物》"火藥之力,增減末毫則效異"。
三、現代用法
今多用于書面語,常見于兩類語境:
- 強調精确性:科技文獻中喻指極小誤差(例:"實驗結果誤差控制在末毫級别")。
- 文學修辭:誇張表達微不足道(例:"此于大局無末毫之損")。
四、單字溯源
- 末:《說文解字》釋"木上曰末",本義樹梢,引申為"盡頭""微末"。
- 毫:《說文》指"長銳毛",如毛筆尖,後借為度量單位。
主要參考文獻
-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2021.
- [漢]許慎.《說文解字》. 中華書局,1963年影印本.
- [唐]魏徵等.《隋書·律曆志》. 中華書局,1973年點校本.
- [明]宋應星.《天工開物》. 廣東人民出版社,1976年校注本.
網絡擴展解釋
“末毫”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角度詳細解析:
一、基本定義
“末毫”指秤杆上距離秤鈎或秤盤最遠的秤紐,俗稱“三毫”。這個秤紐用于稱量較輕物體時調整平衡,是傳統杆秤的三個關鍵稱量點之一。
二、字義分解
- 末:表示事物的末端、極小部分或非根本性内容(如“秋毫之末”“舍本逐末”)。
- 毫:原指動物細毛,引申為極微小的量度單位(如“毫厘之差”)。
三、曆史文獻依據
《宋史·律曆志一》記載了杆秤的具體構造:“其衡合樂尺一尺二寸,重一錢,錘重六分,盤重五分。初毫星準半錢……末毫至稍半錢,析成五分,分列十氂。”印證了“末毫”作為秤紐的用途。
四、使用場景
除本義外,現代語境中可引申為形容極其微小的事物或數量,例如:
- 形容細微的差距或差錯(如“末毫之差導緻失敗”)
- 描述微小的利益或貢獻(如“利潤僅餘末毫”)。
提示:該詞屬于專業計量術語,日常使用頻率較低,但在描述傳統工具或強調精确性時仍具表現力。
别人正在浏覽...
不定策命侪民城門失火,殃及池魚重床疊屋出敖蔥粲底突惡念鳳楹夫離赙儀濠上泓浵畫品花轍鹄亭截子擊鼓傳花畸流逸客驚鳥精英開後門刊道溘謝磕匝誇世冷子兩回事連珠炮涖官六道輪回龍蛇混雜鹿糲眇恠妙英木香菊能動性蹑屩旁勃情敵清玅窮日落月遒緊起竈痊濟區服仕官世望睡帽説則鐵官外部設備違天害理無匮蕪劣鄉大夫香毬響珊珊小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