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耳孫,遠孫。 唐 元稹 《告贈皇祖祖妣文》:“叔仲伯季,姊妹、諸姑洎友婿、彌孫,歲時與會集者,百有餘人,冠冕之盛,重於一時。”
“彌孫”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彌孫”指耳孫或遠孫,即家族中相隔多代的子孫。該詞強調血緣關系的遙遠性,常用于描述旁系或較疏遠的後代。
文獻例證
唐代詩人元稹在《告贈皇祖祖妣文》中提及:“叔仲伯季,姊妹、諸姑洎友婿、彌孫,歲時與會集者,百有餘人。” 此處“彌孫”指家族中較遠的子孫,與其他親屬共同參與祭祀活動。
詞源解析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親屬稱謂體系,可參考《爾雅·釋親》等文獻。
彌孫(mí sūn)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弓”和“子”兩個部首組成。它的總筆畫數為14畫。
彌孫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中國,其原始含義是指“遙遠的孩子”,後來引申為“遙遠家鄉的人”或者“遙遠的朋友”。
在繁體中,彌孫的寫法為彌孫。雖然簡體字和繁體字在形狀上有所區别,但它們在意義和發音上是相同的。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彌孫通常以隸書、篆書為主要形式。隸書是秦朝時期的一種字體,而篆書是戰國時代的一種字體。這些古代字體略有不同于現代常見的楷體字,但其基本形狀和結構并未改變。
以下是一些使用彌孫的例句:
以下是一些與彌孫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以上是關于彌孫詞語的一些基本信息和用法。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