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族名。古代 越 人的一支。 秦 汉 时分布在今 福建 北部、 浙江 南部的部分地区。 秦 以其地为 闽中郡 。其首领 无诸 相传是 越王 勾践 的后裔, 汉 初受封为 闽越王 。治 东冶 (今 福州 )。后分为 繇 和 东越 两部。因以“闽越”指 福建 北部和 浙江 南部一带。《文选·司马相如<喻巴蜀檄>》:“移师东指, 闽越 相诛。” 刘良 注:“ 闽越 ,南夷国名也。相诛,谓自相诛杀而降也。” 唐 韩愈 《欧阳生哀辞》:“ 欧阳詹 世居 闽越 ,自 詹 已上,皆为 闽越 官,至州佐、县令者,累累有焉。” 清 朱琦 《感事》诗:“飞帆扰 闽越 ,百口腾谤毁。”
(2). 闽越 、 南越 的并称。《文选·扬雄<长杨赋>》:“ 羌 戎 睚眥, 闽 越 相乱。” 李善 注引《汉书》:“ 武帝 建元 四年, 尉他 孙 胡 为 南城王 , 闽城王 郢 兴兵击 南越 边邑。”
“闽越”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历史地理概念,其解释需结合历史、族群和文化背景综合理解:
族群指代
指先秦时期百越部落的一支,由南迁的越国遗民与福建原住民融合形成。秦汉时期分布在今福建北部、浙江南部一带,首领无诸为越王勾践后裔,汉初受封为闽越王,建都东冶(今福州)。
地理范围
狭义指福建北部及浙江南部部分地区,广义可泛指福建全境,甚至与南越并称时涵盖更广的南方区域。
政权建立
战国末期(约前334年),越国被楚灭后,部分越人南迁福建,与当地闽人融合建立闽越国,存续至前110年,是福建最早的地方政权。
鼎盛与灭亡
汉初无诸因助刘邦灭秦有功,获封闽越王,闽越国进入鼎盛期,拥有发达冶铁、造船等技术。后因叛乱于汉武帝时期被灭,民众迁至江淮地区,政权终结。
融合性文明
保留越人“断发文身”习俗,同时吸收中原技术,形成独特的建筑、制陶、纺织等工艺,如武夷山闽越王城遗址可见其宫殿建筑技术之高。
蛇图腾崇拜
因福建多蛇,闽越人以蛇为图腾,这一文化符号至今影响福建民俗,如“闽”字本义即与蛇相关。
闽越文化是福建文明的源头之一,其与中原文化、海洋文化融合,形成今日闽南文化的根基。武夷山城村汉城遗址等考古发现,成为研究秦汉时期东南民族史的重要依据。
《闽越》是指闽南地区(包括福建和台湾)和越南地区(即越南南部)的合称。起源于华夏族裔人士在古代大规模迁移扩散和交流中形成的民族文化合称。
《闽越》的偏旁部首分别为门(mén)和巾(jīn),共有8画。
《闽越》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当时,闽越指的是古代越南北部的土著人民,而闽则指的是福建地区的古代居民。由于两地区经济和文化的交流,逐渐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闽越之称。
《闽越》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閩越」。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古代汉字对《闽越》的写法有所变化,其中闽可写作“閔”(mǐn),越可写作“越”(yuè)。
以下是关于《闽越》的例句:
组词:闽南、闽台、越南、闽粤、福建、台湾。
近义词:闽台。
反义词:其他地区、其他民族。
【别人正在浏览】